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弘扬建党精神论文1500字(2022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大学生弘扬建党精神论文1500字5篇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没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方向,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关键词】民族精神 弘扬 培育 爱国主义
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第一,团结统一。自古以来,中华各民族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都以为自己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而自豪,都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整体感和责任感。从秦朝统一中国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分和离乱,但主体仍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源就在于中华民族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在于各民族之间和睦合作,友好相待的优良传统。香港、澳门已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只要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第二,爱好和平。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教化,推崇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崇尚“和气生财”、“与人为善”;
对外重视睦邻友好,强调“协和万邦”,尊尚“亲仁善邻,国之国也”,强调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反对相互欺凌和相互侵略,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和为贵”的思想渗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之中。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世界一些国家就发出“中国威胁论”的声音,然而中共十八大明确指出,中国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给那些中国威胁论者当头一棒。
大学生与五四精神的传承
大学生与五四精神的传承
摘要: “五四”精神是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
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
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的精神的统一;
是独立自主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作为当代的年青人,代表着祖国的希望,是现代社会的建设者。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弘扬五四精神,
并用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让自己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真正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也为五四精神谱写新的时代篇章。
关键词:精神、爱国、五四、民主
正文: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爱国青年纷纷走上街头,高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随后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各界民众同仇敌忾,共同奏起一曲浩气长存的时代壮歌!五四运动使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也是一次高扬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其持续的时间更长,影响也更深广虽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五四精神使不朽的。尽管已经时过境迁,但是五四精神的生命之树没有随着时间而枯萎,反而更加茁壮。那些爱国志士的呼唤和呐喊还仿佛萦绕在脑海、在耳畔回响。是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激活了一个时代,激活了一个民族,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五四以后一代代青年,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贡献着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爱国主义更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在国家危难之际,爱国青年为救亡图存,奋不顾身,表现出了伟大的爱国情操和奉献精神。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这种历久弥新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的重大力量和源泉。
五四精神的传承——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大学生道德论文1500字
道德作为我们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人的一种理性行为,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修养极其重要。下面是X为大家推荐的3000字以上大学生道德的论文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3000字以上大学生道德的论文篇一: 摘要:公德意识是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基础和内容。作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公民存在,大学生首先应具备最一般的公德意识;作为正在接受系统高等教育的先进群体,大学生不应混同于一般公众,更应具备与大学生社会角色相适应的较高层次的公德意识。他律、自律和实践,是大学生公德意识培养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公德意识;高校德育 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是社会风尚和文明程度的基本标志,遵守社会公德,是对每个社会成员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类社会群体,但社会公德的失范现象在他们身上却屡见不鲜,这反映出高校德育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还有所欠缺。依据多年高校德育工作的经历,笔者认为,高校德育要紧抓公德意识这一核心要素,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实现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 一、公德意识: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 社会公德即社会的公共道德,它是人们在日常公共生活中所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的关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也就是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和践行公共生活准则的观念和意识。公德意识是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高尚人格的前提和基础。遵守社会公德,自觉履行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是一个人养成良好道德习惯,树立高尚道德情操的起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道德人格的完善,就应该从培养公德意识开始。同其它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人的道德修养也只有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大学生只有培养和树立起公德意识,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进而达到共产主义道德的崇高境界。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中比较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一般说来,它所要求的是最基本的文明行为。有人认为,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应该是小学和中学阶段的事,对大学生还讲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岂非“小题大作”?诚然,社会公德教育早在中学阶段、小学阶段甚至学龄前就已经开始了。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人的大学阶段,才是生理心理蓬勃发展并日益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臻定型, 思想道德日趋完善的重要时期。正如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言青年期是“人的第二次降生”,因此,必须深化和加强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为形成高尚品格打下坚实基础。我国的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要求,这无疑也说明有必要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 第二,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是造就合格人才的起码要求和基本标准。 恩格斯在评述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发展时,曾经热情洋溢地讴歌“这是一个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这无疑是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的成长及其特征同时代的要求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可以说这是时代与人才成长的永恒的辩证法。那么,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应该造就怎样的人才?很显然,绝不会是那些不学无术,一无所长的庸庸碌碌之辈,也绝不会是那种“思想骑墙”、“有奶便是娘”的所谓“知识分子”,人才应是“德”与“才”的统一,应是“德才兼备”的人。 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理想,有道德。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程度如何,是衡量大学生是否有德的最直接的表现,也是衡量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基本指标。如果缺乏公德意识或者公德意识比较差,那么,聪慧的人将变得险恶和狡诈,健壮的人也会显得野蛮和粗莽,而貌美的人,也同样会流于庸俗和乏味。可见,有德无才是庸才,无德有才是害才,有德有才才是实才。因此,潜心向道,严谨治学,才是合格人才的本色。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正是塑造“人才灵魂”的基础工程,也是造就合格人才的起码要求和基本标准。 第三,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进步状况,它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方面。在精神文明复杂的结构体系中,道德处于核心地位和主导地位,或者说,道德是精神文明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组成部分。而在道德领域,社会公德又以其范围上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内容上的总括性和一般性,以及结构上的传统性和沿袭性而区别于家庭道德和职业道德,成为社会道德的基础。由此可见,社会公德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自然也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内核。作为青年中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一类群体,透过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最能看出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也最能反映出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可以说,它是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状况的具体指标。大学生本身也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倡导者、参与者和建设者。如果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具备很强的公德意识,都能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典范,就会对社会发生广泛、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有助于安定、和谐、文明、健康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形成,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大学生能否“自善其身,兼善天下”,能否开风气之先,创时代业绩,能否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既直接影响到国家、民族的现在,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21世纪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眼光来看待。 二、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路径 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需要多管齐下,齐头并进,需要有一个培养、确立、巩固和形成的过程。 第一,以“他律”来培养和确立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绝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通过系统的道德教育,经过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他律”来加以培养和确立。 一是以高校为主,进行道德教化。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的主阵地。高校遵循,以“两课”教学为核心,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的灌输与教育,高校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集中、有序的道德教育,其教育方式的特点和效果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无可比拟的。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言传身教,训导学生;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熏陶学生。高校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还要注意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小事着手,要求学生遵守,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爱护班级的一桌一椅,尊敬师长,友善同学等等,于小事上见精神。 二是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育人。在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的过程中,学校是主阵地,但是,学校不是万能的,光靠学校唱独角戏是行不通的。学校不是远离社会的孤岛,变革时代的大学生更不能远离社会环境而遗世独立。另一方面,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务实心态,也具有比一般社会大众更高的精神追求。因此,必须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公德意识的培养合力。关注大学生成长,培养合格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同样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只有整合和发挥社会道德教育的整体功能,才能取得理想效果。就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社会教育来说,家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源”。来自家庭的公德意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及良好的家风来进行的。我国目前约有亿个家庭,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来自家庭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积极影响便是不言而喻的了。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有重要影响的还有大众传播媒介,如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图书等。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是一定道德观念、道德榜样得以传播的载体,更能以其特有的多样性、生动性和艺术感召力引起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对心灵发生巨大的振荡和感染作用。尤其是在日益信息化的今天,大众传媒的道德教育作用越来越突出出来,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总之,社会公德意识的教育是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多方位的,对于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而言,有人概括说要争取“四面八方”的配合和支持,即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四个方面,教育、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公安、司法、群众团体八个方面,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真的不无道理。 第二,以“自律”来强化和巩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单靠来自学校和社会外在的道德教育,是无法完成的。他律必须转化为自律,才会成为内心永恒的道德法则。也就是说,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不仅是学校和社会的事,更应该是大学生自己的事。因此,必须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律意识,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 “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道德修养就是人依据社会生活和社会道德的要求,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它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大学生主动进行道德修养,就是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展开善与恶、正与邪、是与非的斗争,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这种内心世界的斗争和解剖过程,决不是受迫于某种外在力量的强制,而是由自己内在的道德需要是人较高层次的需要,马克思将其理解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也将其视为自我实现需要的主体构成部分。如果离开了人的自觉、自愿与自为,那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修养。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必须从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角度做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变“要求大学生遵守和践行社会公德”为“我要遵守和践行社会公德”。 第三,在实践中锻炼和形成公德意识。 马克思在中说:“思想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想、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公德教育和公德修养都必须着眼于“实学”、“实行”,不能脱离实践。陶行知在批判“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唯心主义思想时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并且说明这“并不是否认闻知与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的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要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因此,要真正把外在的公德要求变成大学生自身的公德意识,必须投身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开展的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各种活动。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只有深入社会、研究社会、了解国情,才能认清实际,只有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见识、增长才干,才能更好更快地成熟起来,只有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汲取营养和力量,才能不断激发为民造福、为国奉献的热情,真正干出一番事业来。因此,要让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培养品质、磨炼意志,在了解国情民情的基础上,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公德意识牢固地树立起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5. [2]梁启超.新民说[M]//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249. [3]鲁迅.热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陶行知:陶行知论师范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3000字以上大学生道德的论文篇二: 摘要网络新媒体在现代社会传播中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也产生影响,将新媒体互动平台引入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开展道德两难故事在线讨论,促进大学生道德认知、情感的发展,推进道德教育成效,这条路值得探索。 关键词新媒体在线讨论;大学生;道德教育 一、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道德教育探索的成因 网络人际互动是以网络社会空间环境为互动场所从事的网络社会实践活动,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XX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网民职业中学生群体占比为%,远远高于其他群体,从学历结构来看,大学生(包括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约为%。①网络新媒体因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等特点,在现代社会传播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因其海量丰富的信息、高效的传播速度、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了大量青年大学生参与其中,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精神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构成多方面深层次的影响,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明确指出:以基本道德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成效备受关注。本研究假定,新媒体互动平台不同于现实课堂里面对面的教育过程,在线匿名互动讨论能促进参与实验的大学生更为主动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想法,也不因担忧破坏面对面的人际氛围而有理有据地坚持自己的道德观点与态度,把内心中正向积极的一面以及困惑复杂的思考表达出来,通过固定群体、匿名、连续的在线讨论,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成长、促进道德思考与发展的目标。 二、以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为核心的新媒体在线实验 (一)选用道德两难故事的原因 在道德教育的实践上,科尔伯格提出了著名的德育模式—道德两难故事法。道德两难指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能兼顾的情境或问题,最著名的道德两难故事就是科尔伯格虚构的海因兹偷药救妻。道德两难故事法一贯的做法是,由教师在课堂讲授道德两难故事,学生通过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直面实际生活中的道德两难事件,并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起他们对于道德冲突的认知,激发他们积极的思维。:;>>>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大学生道德的论文”
创新精神论文实践能力论文: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情况的调查,对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状做深入的了解,并对其影响因素做深刻的剖析,进而提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精益求精的精神,是研究者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在各种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有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意志、信心、勇气[1]。实践能力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大学生来说,实践能力主要是把所学理论知识更好的综合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创新精神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是创新得以实现的保证,是创新精神的发展和延续;
创新精神只有应用于实践,才得以总结经验,体现其价值,实践活动在创新精神的引导下,则更具有时代意义。
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创新是这个时代的基础和核心,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社会竞争力的关键,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状
采用样本选取、访谈和问卷调查的调研方法。选取的调查对象有国内十五所高校,覆盖了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等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主要是对暑假未归的大学生进行访谈,同时也根据需要对个别老师进行咨询。在各高校自习室和宿舍发放问卷,采用当场发当场收的方式,发放的问卷基本都回收,保证了高回收率。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36份,有效率为91.8%,并利用excel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回收的问卷。
(一)各年级大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情况
调查可知,对创新一无所知的大学生人数为零,且仅有7.90%的大学生对创新了解较少,所有大学生对创新都有一定的了解,并意识到创新实践的重要性,由此可知我们国家提出的创新教育理念并不是一纸空谈,大部分学校还是将其落到了实处,但这并不表明我们现在的培养已经足够。通过访谈得知当代大学生大都充满激情,渴望创新,渴望有所成就,希望国家、社会及学校为其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机会去锻炼、充实自己,以便将来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