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新中国史内容摘要,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新中国史内容摘要5篇
[内容摘要]:从新旧《唐书》以下,李商隐就都在“背恩无行,恃才诡激,放利偷合”的评价的漩涡中打转。有人肯定他,有人否定他。李商隐的一生,受尽了封建黑暗势力的中伤、指摘和污蔑。他有“匡国用世”之心,热情敏感,秉性正直,爱憎分明,但由于险恶的政治环境使他受到压抑,无法脱颖而出,实现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万丈雄心归于幻灭。但无论是他所写的批判时弊的政治诗,还是抒发状态难申的感遇诗,或深情绵邈的无题诗都无法隐藏诗人一颗忧国忧民的思想及积极的参政意识。李商隐的诗气象恢宏,嗟叹深沉,见识卓然,既有一种旁观者的清醒冷峻,又有一种当局者的无奈与悲凉。
[关键词]:政治 抱负 用世 意识 幻灭 无奈
清代吴乔说:“夫唐人能自辟宇宙者,惟李、杜、昌黎、义山。”指出了李商隐的诗歌在李、杜外能独辟一种新境界,可与韩愈抗衡,这一很有见地的评价说明李商隐在唐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成就。在晚唐诗人中,虽然“李杜”、“温李”齐名,但李商隐的作品又与杜牧、温庭筠的不同,李商隐的诗歌作品更有分量,而这种分量的一个重要因子就是:政治。
李商隐生活于中、晚唐,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唐帝国的命运正处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阶段。这时中央出现宦官专权,跋扈恣肆的局面;
朝廷中形成以“牛李党争”为代表的派系集团斗争,朝臣互相勾结,阿同伐异,壁垒分明,不论是非,但论党局;
各地藩镇割据,经常拥兵作乱,或互相攻战残杀,掠夺兼并;
统治阶级的腐朽无能,使回纥、吐蕃和南诏等民族,乘唐室空虚,一再入侵,烧杀掠夺,生灵涂炭。这时的诗人已经很难凭借他们的才华进入政治结构的上层,像以前那样的官居高位而又领导诗坛的人物几乎不见了,晚唐诗人相比之下在政治上显得软弱,平庸,逃到个人的琐事之中去寻找意识的快慰,或陷入个人的感情纠葛之中品味自己的哀愁。由于对政治的恐惧与失望,诗人们对政治时事渐渐疏远,而倾心于表达日常生活的趣味,声色的愉悦和个人情感的体验中的失落感和屈辱感。这种影响投射到诗歌创作中,就形成了晚唐诗坛气象颓唐、情思幽深、境界狭小的独特风貌。这就是李商隐当时所生活的社会缩影,也是诗人所面对着的客观现实。这种严酷的客观现实不但对李商隐的生活和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他的艺术实践。
在代表晚唐诗歌发展趋势的诗人中,有:李商隐、陆龟蒙和温庭筠,陆龟蒙淡化了对功利的追求,自甘隐遁,追求一种散淡的生活情趣。温庭筠可以说是一个浪子诗人,他的作品流向了市井。有人说李商隐的诗歌沉向了个人情感的漩涡,追求了晦涩的凄艳之美。这一点似有不恰当之处。人们之所以这么说,是由于李商隐的诗歌在感伤情调的朦胧诗方面的造诣更高,流传的更广些,以至于人们忽略了他“积极入世,力求有为”的匡国用世之心。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六百首,可分为:政治诗,感遇诗,抒情诗三大类。我们可从李商隐的许多作品中看到他的政治因子和忧国思想,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李商隐的参政意识及忧国思想。
一、李商隐的咏史诗及政治讽刺诗所表达的忧国思想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其中政治诗约一百余首,占总存诗的六分之一。因为李商隐不能直接参政,只能通过政治讽刺诗和咏史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及对一些现象的认知。这类诗很明了的说明了李商隐关注政治,忧国忧民的一面。
光是咏史不加议论的诗,如《齐宫词》:
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
凉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这是写东昏候和潘妃的事,只叙事,不发议论,通过对比手法来表达用意。梁萧衍兵来,东昏候被杀,东昏候教潘妃步步生莲自然就没有了,这里叙齐灭亡,只通过中庭金莲印的有无和殿角齐的九子铃还在为梁作响,来反映兴亡的感慨。屈复《诗意》说:“荒淫亡国,安能一一写尽,只就微物点出,令人思而出之。”这是李商隐通过小事物来显示大寓意的一首政治诗,纪昀批曰:“妙从小物寄慨,倍觉唱叹有情。”
咏史也有叙事同议论的,如《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坐,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中所用的历史事实是汉文帝深夜召见汉初著名政治家贾谊,向他询问鬼神的本原这件事。诗人不写君主恩遇的表现,而是巧妙地从“问鬼神”入手。引发深刻而新颖的议论,在诗人眼里,像贾谊这样有政治才能,有极大抱负的人才,所应受到的恩遇应该是辅国当政,干一番事业。怎能夜半不问“苍生”而大谈鬼神呢?这就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统治者表面上求贤、敬贤,实际上却不能识贤用贤的本质,同时也表现了李商隐的远见卓识和敏锐过人的洞察力。
只是咏史的诗如《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这首诗写隋炀帝的逸游和荒淫,用腐草、萤火同垂杨、暮鸦作对比,写炀帝荒淫,用“地下若逢陈后主”来推论,从已然推想到未然,从生前预拟死后,诗人在含蓄微婉的抒情中,寓以深刻的思想,讽刺尖锐。
借咏史来讽刺的如《隋师东》:
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斗心。
军令未闻诛马謖,捷书惟是报孙歆。
这是借隋师东征来讽刺唐军的进攻沧景,军令不严,假传捷报,浪费国库。指出了藩镇叛乱的症结在于朝廷用宰相不当所致,何焯评这首诗:“忧不在东藩之不服,而在中原之力竭,将有隋末群盗之起,师出无名,不当遂非也。”这也正是李商隐所担忧的,四个典故的应用但却不板滞,以典来发议论,化板滞为灵活,使自己的政治观点也得到了明确的传达。
政治讽刺诗《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此诗在传说的基础上虚构出西王母盼不到周穆王重来的场景,含意深长地说明了求仙无益,神仙也不能使遇仙者免于死亡。借周穆王故事讽刺唐代帝王的访道求仙,服用金丹中毒而死的愚蠢做法。
有借古喻今,托古讽今的政治诗《筹笔驿》,诗里写道:
猿鸟将疑畏筒书,风云长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文吟》成恨有余。
在这首诗中,李商隐通过对筹笔驿这一古战场的游览、凭吊,在称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的同时,又对他的壮志难酬发出了由衷的感慨。诗中写道,虽然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胜过管仲、乐毅,而且六出歧山,兴兵伐魏,用兵如神。但是他正好生在末世,蜀国此时是上有昏庸无能的后主刘禅,下缺像关羽、张飞这样的贤臣大将,即使诸葛亮再努力,最终也不能挽回国破家亡的历史命运。而李商隐笔下的蜀国历史,正是当时晚唐黑暗现实的真实写照。当时晚唐君主昏庸无能,在作者短暂的一生中,就经历了三朝君主,朝廷内部腐败不堪,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李商隐并不局限于对历史人物诸葛亮这一典型及其事迹的议论,而是针对当时社会的现实,把自己的认识和感受,自然而然地贯穿于诗篇中的壮志难酬的诸葛亮身上,通过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和议论,加以引申和发挥,画龙点睛,从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现实感,使寓意更深一层;
几个典故的巧妙运用,更使诗歌的主题进一步升华,寄托深远,耐人寻味。明显的赋予了一定的政治追求在里面
再如《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诗中每一联都包含鲜明的对照,再辅以虚字的抑扬,在冷讽的同时,寓有深沉的感慨,借马嵬事件和传说故事,讽刺矛头直指玄宗。而杜甫《北征》归美于玄宗,罗虬《比红儿诗》归罪于明皇,但都没有讽刺明皇,只有李商隐的诗与他们不同,写的符合实际,但见解又高于他们,更富有思想性。
李商隐的这类诗追溯历史,反映现实,揭露时弊,同情民生疾苦,表达了自己的理想。这些都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二、李商隐感遇诗中所表现出的政治追求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正是中晚唐的交替的时间,文宗太和九年(公元835年的)“甘露之变”可以看作是一条分界,此时的文坛正是新旧两代交替的时候,“甘露之变”在诗歌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反映,但它带来的政局的变化,对新一代诗人的心里影响十分深远的。我们也可以从李商隐的生平经历和一些隐含政治思想类的诗文中来深刻体会他“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崔钰《哭李商隐》)的参政意识及政治悲剧。
太和六年(公元832年),令狐楚调河东节度使,李商隐随他到太原幕府,在他的资助下去京应考,被主考官所憎,没考上。太和七年,令狐楚调京,李商隐又到华州刺史崔戎幕府,后戎死,他到玉阳山学道,但他没有忘记功名,在开成二年(公元837年),他又上京应考,登进士第,但当时还未被授官,李在家奉母,这时写了政治讽刺诗《富平少侯》:“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候”,“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这诗讽刺敬宗不关心国事,游猎无度,赐予不节。
《有感二首》是对文宗太和九年“甘露之变”的感叹,这年,文宗和李训、郑注合谋杀宦官失败。使许多人被牵连其中,血流成河。从《韩碑》看,裴度出征淮西,请罢宦官监军,文宗并没有依靠裴度那些有威望的大臣,逐步摆脱宦官控制,而用了李训、郑注这些互相猜忌的人,以至不少无辜被牵连。李商隐批评文宗“今非乏老成”,“始悔用庞萌”。指出了文宗用人不当,这一点是恰当的。更重要的是李商隐对宦官的指斥,钱龙惕笺:“义山诗感愤激烈,有不同于众者,予故表而出之。”对于“甘露之变”,《有感二首》所表现的政治态度是同时期的诗人所不能比的。
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李商隐从兴元回长安,路过京西郊区,看到京城西郊一带天地荒芜,人民逃亡和苦难。写了《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这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高田长槲枥,下田长荆榛。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存者皆面啼,无衣可迎宾。”这首诗通过农民之口,说明了造成这样后果的原因是“奸邪扰经纶”“又闻理与乱,系人不系天。”讲出“贞观之治”,人民富庶。转到开元中的杨国忠乱政,玄宗宠信安禄山,酿成了“安史之乱”,致国库空虚,河西沦陷,藩镇跋扈,人民遭灾。加之“甘露之变”,太监专横,使人民再受苦难。作者做了高度的概括。在这首诗里,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他的忧心国事,“慎勿道此言,此言未忍闻。”以含蓄作结,余味未尽,道出了作者心内如焚的心情,文章表达了他的政治观点,强调了贤人政治。这首诗在风格上比较质朴,“气格苍劲”,铺叙有波澜而不平,语言质朴而不理俗,接近于杜甫的“三吏”“三别”。李商隐这首诗在太监权势煊熏的时候敢于揭露他们是难得的和极有勇气的。
文宗开元三年(公元838年)之后,为了谋生,李商隐进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华,把女儿嫁给了他,自此,李商隐便被无意中牵入到“牛李党争”的漩涡。其实,他只是一个正九品下的秘书省正字,校对刊正文字而已,根本无权过问政事,无论是李德裕还是牛僧儒那一个秉政,李商隐对他们的夺权和政见都是毫无影响的;
只因李商隐先前受恩于牛党令狐楚父子,现在又为李党王茂元女婿,因之被视为“背恩”、“无行”,他被牵涉其中,遭到党争排斥,只能说明党争政治的阴暗。中书长者的一句“此人不堪”就让李商隐不被录取,不得重用。这对他个人来说是不幸的。这是他入世梦想的第一次破灭,因而愤然写了“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雏竟未休!”《安定楼上》表达了自己不被录用的愤慨,他把功名比作腐鼠,对猜忌者有所指斥。
在开成五年冬,李商隐在黄陵遇到了刘蕡,这在他的一生中实为重要的一件事情。过了两年之后,刘蕡贬死,商隐写了四首哭刘蕡的诗,这几首诗更加突出的表明了李商隐的政治思想,对刘蕡的含冤贬死表达了极度地悲愤心情。商隐早年受恩于令狐楚,但在其死后,他也没有写诗悼念他,并非刘蕡与李商隐关系密切,而是如商隐所言:“令狐楚只能是使他感恩”,但刘蕡的思想对李商隐的震动却是极大的,这是由于刘蕡在太和二年(公元828年)的对策,对策指出:“宫闱将变,社稷将危,天下将倾,海内将乱。”“钟贤无腹心之寄,阍寺专废立之权。”提出:“揭国权以归相,持兵柄以归将。”“法宜画一,官宜正名。”这样动魄惊心的理论。这对于“欲回天地”的李商隐是大震动,这才是旋转乾坤的大理论,因此诗人认为刘蕡的贬死不是一个人的死,而是理想的破灭,是唐王朝没落的预示,所以他的悲痛特别地深切。
商隐在《哭刘蕡》里说:“上帝神功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对刘蕡的死,首先谴责朝廷,这充满了作者的悲愤悲痛。“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写李商隐不敢把刘蕡当作朋友,而是当老师看待,这一点在另外两首诗里做了回答,《哭刘司户二首》里“有美扶皇运,无谁荐直言。”《哭刘司户蕡》的“路有论冤,言皆在中兴。空闻遣贾谊,不待相孙弘。”说出了他敬佩刘蕡的原因,并说明了自己为什么对蕡贬死的悲痛。李商隐和刘蕡只见过一次面,但蕡的思想对他的震动如此之大,这是因为李商隐认为刘蕡的政治思想和他契合的缘故。在《哭刘司户蕡》里说:“一叫千回首,天高不可闻。”他一哭再哭,极度痛惜,正表明了李商隐虽然没机会直接参政,但他却是一直在积极的关注着政治。
李商隐一直郁郁不得重用,为了生计他只有不断的辗转于各个幕府,在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李商隐受聘于桂管观察使郑亚幕府作判官,后郑亚被贬,商隐离桂州北归,在大中三年,李商隐和杜牧相遇,写了《杜司勋》和《赠司勋杜十三员外》,后首中道:“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汉江远吊西江水,羊祜韦丹尽有碑。”倾注了他对杜牧钦仰的感情,这是由于杜牧的诗作,更是由于李商隐对杜牧的谈兵论政,杜牧作《审言》,提出削平河北藩镇割据,他要解决内部的藩镇割据。外部的吐蕃侵占河西、陇西,在会昌中,杜牧向当权李德裕上书,陈述用兵方略,得到他的采纳。这是李商隐所钦仰的,所以有“心铁”句。把这两首诗同他哭刘蕡的诗结合起来看,那么李商隐的抱负,是对内要清除太监的专权,藩镇的割据,对外要抗击回纥的侵扰。但作为秘书省正字,他无权参政,所以只能把自己的政治思想表现在对他们的倾慕中。
李商隐有匡世之心,又出世的念头,也重视自身的价值与创造,虽然他和大多数晚唐诗人一样,好像是政治生活的多余人;
但李商隐的入世态度始终是积极的。“何处更求回日驭?此中兼有上天梯。”“闻道神仙有才子,赤箫吹罢好相携。”(《玉山》)此诗比较明确的传达出作者的想法,他明白令狐绹有回天之功,可以推荐他进入朝廷。因而李商隐为了有所作为,曾多次以诗荐的形式向令狐绹陈情,共给令狐绹写了九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援引,进入朝廷,参与政务。诗人写了《寄令狐郎中》:“嵩山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这是他接到令狐绹的慰问信时所写,他既以梁园的旧宾客自比,又以卧病茂陵家中的司马相如自比,含有司马相如被杨得意推荐入京之事,希望自己也能被令狐绹推荐的用意,是意在言外,只是这里写的极为含蓄。
在写《酬别令狐补阙》这首诗时,当时李商隐和令狐绹的关系正转向疏远,这点商隐也有所感觉,写道“青萍肯见疑”。“警露鹤辞侣,吸风蝉报枝。”说到了自己的抑塞,忽然又提到了鹤的警露,蝉的哀鸣。使人联想到诗人写的咏物诗《蝉》:这首咏蝉诗,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诗人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弹冠如不问,又到扫门时。”虽然李商隐希望被推荐,回到朝廷,但如果令狐绹不肯引见,他就该走了,扫地不是无骨袼,正是李商隐为了实现自己大的志愿,不妨委屈一下自己,这正是他同隐士不同的地方。在《寄令狐郎中》和《梓潼望长卿山至巴西复怀谯秀》(“梓潼不见马相如,更欲南行问酒垆。”)两首诗中均写到司马相如,这充分反映了李商隐不甘心当幕僚,迫切想回到朝廷的意愿,这是他之所以屡次向令狐绹陈情的原因。冯浩《笺注》评:“语淡而神味无穷,更当于踪迹外领之也。”这里指出李商隐把含蓄的意味,感伤的情感,流露于语言之外。
三、李商隐无题诗中所隐含的参政意识
李商隐“沦贱艰虞”的坎坷经历,羁旅飘泊的孤孑身影和仕途难通的悲剧命运使他的内心迷茫无奈。但李商隐不只是一个凄婉哀怨的文人,他虽然无参政机会,但无助无效的政治关注与政治进取愿望拓展了,加深了,熔铸了他诗的精神,社会的衰败,民生的寥落,国家的动荡使得诗人对外界的关注内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和体味上来,因此甚至连他的无题诗似乎也充满了与政治相通的内心体验,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著、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
李商隐在16岁就著有《无题》“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这首仿照乐府民歌体的诗,写的清丽,有寄托,诗中的那位少女,才貌双全,精于女红,然而却被深闭在闺门之中,虚度青春,根本无法掌握自身的命运,种种情思,只能泣向春风。少女怀春的幽怨苦闷,正是才士渴求用世心情的写照。世事无常,能否担负重担,驰骋才情,个体丝毫不能自主。因此只能依稀听到绝望的心灵在哀吟:“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无题》万里风波一叶舟)体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切感悟。当时诗人由于家贫,已有托身府主的含意。
大中五年,这时令狐绹已入相,礼绝百僚,商隐求见极难。在《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里“相见时难别亦难”暗含:求见难,就这样辞去也难,表达出诗人对政治的执著追求。“蓬山此去无多路”句诗人似在迫切的陈情中,认为请令狐绹推荐自己进入翰林院有希望,所以说“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此两句诗纪昀评:“不作绝望语,诗人忠厚之遗。” 即指出诗人对政治的不绝望,是忠厚。可是何焯评:“不作绝望语愈悲。”即指出诗人愈是不能决绝,愈是可悲。我们也可以从此体会到李商隐无望中带有执著的参政意识。
《无题四首》里(来是空言去绝踪)(飒飒东风细雨来)这两首诗表达的是遥情深怨,但又是看不见的,又是思深意远的。这四首诗的主题是“老女嫁不售”,把“老女嫁不售”比做“恨蓬山远”,所谓的“刘郎已恨蓬山远”但还要“更隔蓬山一万重”,这与“凤巢西隔九重门”写法相异,但情致相通,都是对理想难成的叹惋与绝望。“来是空言去绝踪”深含对方已经绝迹不来了,可这方还在等着,直到“月斜楼上五更钟”。对方不来,却还要替他写字,即“书被催成墨未浓”。听到对方的车声,“芙蓉塘外有轻雷”,但他还是不来看我。对方已经重门深锁,深井无波,可我的情思还是要“烧香入”、“汲井回”。这是那样的难以忘情,这种固结不解的深情,是同思深意远结合的,是诗人为了挽救唐王朝的没落,所以迫切的想进入朝廷,迫切地希望令狐绹推荐,这种情辞越固结,忧国之心就越深。所谓“春风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商隐似乎又有着清醒的认识,知道他与令狐绹始终是迹近情疏,很难被他推荐的,指出自己所做的只是徒费深情,抱志空叹,理想难成罢了。
李商隐的无题诗创作,大都出于欲人知又不欲人全知的矛盾心理,其诗也似隐非隐,欲盖弥彰。传达出诗人心灵欲求不得而所落空空的矛盾心理,折射出诗人的价值倾向。诗人把心灵世界作为表现世界,整个心境显得十分复杂。当被繁复意象表现出来之时,便是无确定感的多样性矛盾,这就形成了《无题》诗“喻之多边”的原因。以之来理解诗人的心灵中所传达出来的种种表现欲,往往能引人发省,从而明白他在政治边沿挣扎的苦闷。
以此看之,李商隐对于政治的关注是基于其个人的人生际遇之上的,他一生追求功业,但最终也没能得到满足,饱受了人生的困苦,深感世态炎凉,情感细腻脆弱。受党争的影响,诗人“一生襟抱未曾开”、“古来才命两相妨”的不幸带给诗人以毕生的怨恨。心灵的创伤、生活的磨难、痛苦的经历,浓缩在一首首诗中,委婉曲折的道出了一个幽咽凄迷的内心世界,这种没有希望的希望,尚有希望的无望,使得李商隐的内心世界悲哀而美丽。在晚唐文坛上,甚至在中国古典诗歌整个发展过程中,李商隐的诗歌都是独树一帜,自成流派,不但掀起了晚唐的最后一个诗歌高潮,还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较之宋后诗人愈来愈多地追求诗作中的理念和趣味,李商隐则更喜欢、也更擅长于用独到的目光去审度人情、世情、时情,抒写自身的感怀情绪,展示出诗人独特的个性魅力。特别是他对政治的关注使他的诗歌既气势恢宏,又见识卓然。
参考文献:
1.《李商隐选集》,周振甫,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2.《李商隐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武略,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10
月第1版
3.《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第六卷(上),傅璇琮,罗联添,三秦出版社,
2004年10月
4.《李商隐的挑战》,王蒙,《文学遗产》,1997年第2期
5.《李商隐研究》,吴调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6.《在沉沦中演进——试论晚唐诗歌创作趋向》,袁行霈,上海古籍版社,
《中华文史论丛》1991第四十八辑
7.《李商隐诗歌研究》,刘学锴,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
8.《晚唐社会和政治斗争的一面镜子——论李商隐的政治抒情诗》,《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第6版
9.《唐诗与政治》,孙琴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内容摘要:和李小姐一样的人有很多,在调查中,40%的市民表示每天读书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下,仅有15%的市民读书时间在2小时以上。“平时除了应付各种考试之外还要拼命读英语,根本没有时间看书。”大二的学生小玲觉得读书有些浪费时间。“书的功能被取代了。”年轻的网民说,一切知识都可以从互联网上轻松获取,“现在的生活,没有书可以,没有互联网寸步难行。”一家知名大型网上书城的中文热销图书排行榜前二十名中,演艺界名人的书有2种,关于励志和人际关系类图书有3种,育儿的书籍有2种,竟然没有一本人们熟知的古典名著。
你还读书吗?这似乎是一个不合时宜的话题,与现在人们常常谈论的工作、股票、爱情相比,读书似乎显得有些过时。“20多年前,家里能称得上书的就是毛选了。”当人们不再为书籍发愁时,又迎来了网络等信息工具的高速发展。今天,还有多少人在读书?在读什么书?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读书习惯丧失总是找不到时间?
李小姐最近在网上购买了很多书籍,她也给自己定下了计划,每天必须读书2个小时以上。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还缘于一次招聘。
今年2月,李小姐得到了一次非常难得的面试机会,这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大企业,李小姐过关斩将进入最后一关。面试官只问了一个问题:“你最近都在读什么书?”李小姐一下愣住了,因为自从毕业以后,她就没有再读过书。就这样,这个工作机会丢掉了。
和李小姐一样的人有很多,在调查中,40%的市民表示每天读书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下,仅有15%的市民读书时间在2小时以上。
“其实也想看书,不然怎么会总买新书?可是缺少读书时间,回家就想休息,结果书成了摆设。”新华书店里,一位中年人无可奈何地说。在调查中,73%的人每月平均读书不足三本,19%的人选择3本至5本,仅有8%的人每月读书在5本以上。
对读书的兴趣缺失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国民图书平均阅读率为52.45%,其中未成年人阅读率较高,而一半多的成年人一年都没有读过一本书。在全国,有阅读习惯的人只有5%。
关于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的主要原因,38%的市民选择了平时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大,没有时间看书,26%的市民认为缺乏良好的读书氛围,30%的市民称找不到感兴趣的书。同时,还有少部分市民选择了“由于文化程度低”、“没有钱买书”或者“不爱看书”。
“虽然平时工作忙,实际上时间挤挤还是有的,每天我都坚持抽出一两个小时阅读,一天不看书就像少了点什么似的,读书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在海口一家中学任教的王老师表示,读书氛围对个人与团体的影响力很深,在她的身边,读书的朋友比较多,而在她的家里,孩子也受到了家长的影响,喜欢读书。
另外,不少市民认为书价偏高,图书价格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了不少人的读书情况。人们在阅读途径的选择上,不少人选择网上浏览,超过半数市民的阅读费用占月收入比例在10%以下。
纸媒受网络冲击,大学生也不读书?
高校在校生一直被视为一个最主要的阅读群体,但目前他们的纸质媒体阅读也在大幅度下降。记者在海口一所高校的调查显示,仅文学院的读书比例较高,其他学院的学生有三成以上已经半年没有去过书店。
“平时除了应付各种考试之外还要拼命读英语,根本没有时间看书。”大二的学生小玲觉得读书有些浪费时间。但是和读书的比例下降相反的是,高校宽带用户正在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到网上下载文章与书来读。用他们自己的话说,省钱又省时,何乐而不为?书籍,不管是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还是一种休闲方式,都在逐渐被网络取代。
“书的功能被取代了。”年轻的网民说,一切知识都可以从互联网上轻松获取,“现在的生活,没有书可以,没有互联网寸步难行。”
“所谓的宅男宅女,就是只在家里上网。这就是说,网络完全可以满足他们生活的大部分要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远离书本。网络无所不包,完全可以将书本秒杀。”对此,海南大学的一位教授表示,网上的知识缺乏系统性,网上阅读只能算浏览。而文科学习涉及到的很多书籍,需要精读,就是说需要一个反复阅读、咀嚼思考的过程。一个具备相当人文素质的大学生,仅仅能够获得信息还不够,还必须经过认真的努力,通过课内与课外的阅读,培养一种思考能力,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学术训练,以至能够加工、利用这些信息。
专家指出,网上阅读,多是片段式的“浅阅读”,无法获得系统的知识或理念。很多关于“浅阅读”的观点认为,习惯于浅阅读会导致浮躁、缺乏主观思考而容易盲从。而读书的优势就在于系统性。甚至有一些经常习惯浅阅读的人,看书本上大段文字时会觉得胸闷烦躁,无法集中注意力,产生阅读障碍。功利性阅读盛行只读对自己“有用”的
虽然阅读率在大幅下降,但是有一种类型的书籍却在近几年迅速畅销,这就是实用类的图书。“这几年,健康指南、成功辅导、心灵鸡汤类的书最好卖。”一家书店的老板说,名著也有人买,解读名著的书比名著本身好卖,比如《于丹论语心得》就比《论语》热销。“总之,费脑子的书就不好卖,我们也不会放在显眼位置。”老板表示功利性阅读已成为现在图书阅读的趋势。
一家知名大型网上书城的中文热销图书排行榜前二十名中,演艺界名人的书有2种,关于励志和人际关系类图书有3种,育儿的书籍有2种,竟然没有一本人们熟知的古典名著。
家住海甸岛的小路说:“一般要看书,也是抓紧时间看和工作有关的专业书,多给自己充充电,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而小路身边的亲戚朋友也多是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实用类书籍。调查中,30%的市民表示自己阅读是出于工作、学习的需要,仅有10%的市民选择了“提高修养”,哲学、史学、文学类书籍成为最被忽视的类别。
有学者说,未来核心竞争力是人文的竞争,就是提倡读“无用”的书,也就是“要智商,更要情商”。没有人文知识的积累,教师会沦为教书匠、设计师会沦为技工。为什么不读书缺失阅读的环境与氛围
“我喜欢书本捧在手里的感觉。最近正在看龙应台的《目送》。”做广告创意的小勇,大学毕业5年,依然保持着读书写字的习惯,每个月在网上买几本书是最重要的事之一。“读书也是一种兴致使然。如果从中非要找出你要的答案,当成任务利益功利地对待,那么受益不大。”小勇认为,现代人不爱读书的原因其实早在幼年时代就已经埋下。因为在小学、中学时代虽然阅读量不少,但是都是有着现实的目的,读书是为了考出更好的成绩。而到了工作以后,复杂的人际关系对于职场的生存更加重要,读书自然就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事了。
读书的环境越来越不宁静。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读书都会受到一定的环境影响。环境宁静,读书的效率自然较高,阅读的心情也会相应变得愉快,可是要是读书的环境长期受到外界的干扰,或者被各种车辆的喇叭声打搅,或者因人群的喧闹声而致使读书被迫中断,也是非常让人头痛的事情。如此,久而久之,读书的兴趣必然大减。
在国贸上班的小敏常常在周末的时候,一个人带着一本书到一个安静的咖啡厅度过闲适的下午。在她看来,这是她一周最奢侈最美好的时光。小敏告诉记者,在她的家乡上海,开始出现一些特色的书店,装修别致、环境优雅,书籍也是经过老板精心挑选的具有不同风格,这可能是以后一种新的读书方式。
新中国历史训练
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合作化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作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 956斤(18 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
企业家感慨“时代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
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独立的管理体制 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④市场调节为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B.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放弃“一边倒”政策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
1.图8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图8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4.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5.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6.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7.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
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 )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8.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
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9.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后者则认为20—30
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10.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表1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11.“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
“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
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
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 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
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
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13.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
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
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14.右图主题与下列口号精神相近的是(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公共食堂好,吃饭不花钱
C.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
D.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
15.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
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
表2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16.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17.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18.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19.表1 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8.1
17.9
18.5
表1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我们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胃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
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 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 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新中国主要事件提纲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土地改革
三反五反
西藏和平解放
过渡时期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共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
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探索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0年中,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中共八大
整风运动
大跃进运动
反右倾斗争
“文革”时期
两年徘徊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专题党课
同志们:
按照XX单位“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专题学习安排,今天由我围绕党史、新中国史,为大家进行专题党课授课。应该说,通过对于党史和新中国史的自学和集中学习,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是,我们党是经历了历史考验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发展过程中,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党的事业就会走弯路,就会遭受重大挫折,如红军在长征前后的两次重大挫折:一个是推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最后只剩下3万多人;
再比如,张国焘错误路线,不贯彻党中央确定的北上抗日方针,另立中央,执意南下,导致红四方面军遭受残重损失;
同样,“文革”给中国带来的残痛教训。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推动党的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也在想,长征两万五千里是怎么走向胜利的,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理想信念,当时并不知道要走到延安,可能也不知道走到延安会是什么结果,也不知道几万人会走成什么样,但就是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支撑着红军走到延安,从延安换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从此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到今天强起来,所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更为重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力量源泉,是引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总书记的新思想是我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实践证明,这个思想是非常伟大的、非常正确的,大家从十八大以来的成果就可以看出来,无论是理论上、战略上、经济上、政治上、反腐倡廉上、军事外交上以及中国智慧推动世界上等等,都取得了举世瞻目的重大成就,干成了过去想干却没有干成的事,所以我们每名共产党人都要真学真信真用,入心入脑,不断增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深入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是,作为党员就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毫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共产党人如果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或信仰、理想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回顾我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就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个精神支柱,才激励着一代一代共产党人为全中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党的事业发展抛头颅洒热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这样的共产党人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如李大钊、王进喜、焦裕录等一大批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战士。这些人都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民族的复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党的事业而奋斗。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好时代,过上了好生活,但绝对不能忘记这来之不易的一切,更不能忘记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大家都要深刻思考为什么入党、为什么当官、为什么来干工作这个问题,一定要想清楚,想清楚了,才能干好工作。每名共产党员都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三是,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立身之本行动之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核心要义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最为关键的是要认同、跟随、捍卫领袖。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全党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写入党章,这是历史的和人民的共同选择,是全党的共同心声。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要求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体现在我们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重大决策部署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我们凝心聚力、聚精会神深化改革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我们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我们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作风建设的方方面面。
以上,我粗浅地谈了几点个人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当前我们最重要的一项政治任务就是推动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走深走实学出成效。要把“四史”教育融会贯通,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用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来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学促知,以知促行,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推动XX系统各项工作整体上水平。我的授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