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主义发展史结课论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社会主义发展史结课论文2篇
第1篇: 社会主义发展史结课论文
微考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简史
理论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实践
1871年的巴黎公社,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实践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形成了斯大林模式。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无法克服,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发展
中国借鉴苏联经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例题1 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着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时期”应理解为( )
A.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有科学理论指导
C.有马克思、恩格斯的领导
D.巴黎公社精神的指引
答案:B
解析:工人运动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诞生,成为工人运动的革命理论,推动了工人运动的新发展,故选B。
例题2 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现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事件是( )
A.英国宪章运动
B.法国巴黎公社成立
C.俄国十月革命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C
解析: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的理想成为现实,答案C。
1. 它发表160多年来,一直是世界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的理论向导,对我们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这里的“它”是( )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共产党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2. 下列历史事件属于“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的是( )
A.宪章运动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巴黎公社
D.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3. “一方面,它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
另一方面,又使其经济发展陷入僵化”这评价的是 ( )
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4. 苏联解体,而中国则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表明 ( )
①在不发达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行不通
②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③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④社会主义阶段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答案】C
【解析】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意义的是马克思主义,答案C。
2.【答案】C
【解析】1871年的巴黎公社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答案C。
3.【答案】B
【解析】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使苏联的发展陷入僵化。答案B。
4.【答案】D
【解析】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改革开放,从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说明在不发达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可行的。故选D。
第2篇: 社会主义发展史结课论文
近代化学发展史结课论文
题目:一化学一世界
院系:电气工程学院
学号:2012302540162
班级:12级5班
姓名:赵庆营
日期:2014年4月17日
联系方式:132********
正文:我们周围的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这些物质,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巨大的岩石逐渐风化变成泥土和沙砾;
由于地壳变动而埋没在地下深处的古代树木变成了煤;
铁器在潮湿的空气里逐渐生锈;
等等。
人类为了生活和生产,在长期跟自然作斗争的过程里,积累了许多有关物质变化的知识。从而逐渐认识到,自然界里一切物质变化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掌握了物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就能进一步控制物质变化的发生,以达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目的。于是,便有了化学,后来变有了化学家,化学家发现了各种物质以及各种物质之间的反应和各种化学定律
学习了解过化学之后,我就化学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的点滴片段浅谈一番。
说起物质,就不得不说到C,H,O三种元素,它们构成了基本的世界,构成了世界中的大多数有机物和生命体中的大部分物质,还对我们生活有巨大影响,比如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穿的是用有机化合物制造的衣服,天然气的使用已经普遍,吃的食物含有丰富的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等物质,开的车用的油也是石油提炼出来的柴油汽油。而碳构成的无机物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用处,燃烧用来取暖,发电。氢气在未来也即将成为清洁能源而普遍投入使用。氧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我们生命生存的必要物质。
人们逐渐的发现了物质之间的反应,并发现了基本的四种反应类型,各种各样物质之间的反应,我觉得其中很有历史地位的是
我国古代科技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在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使世界由冷兵器时代迅速进入热武器时代。黑火药主要是硝酸钾、硫磺、木炭三者粉末的混合物,在点燃条件下,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主要为:KNO3+S+C→N2↑+CO2↑+K2S。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黑色火药在晚唐(9世纪末)时候正式出现。火药是由古代炼丹家发明的,从战国至汉初,帝王贵族们沉醉於神仙长生不老的幻想,驱使一些方士道士炼「仙丹」,在炼制过程中逐渐发明了火药的配方。而黑火药的使用也经历了许多阶段。在经过一段探索后,火 药开始被实际应用。火药的最初使用并非在军事上,而是在宋代诸军马戏的杂技演出,以及木偶戏中的烟火杂技 ——「药发傀儡」宋代演出「抱锣」、「硬鬼」、「哑艺剧」等杂技节目,都运用刚刚兴起的火药制品「爆仗」和「吐火」等,以制造神秘气氛。宋人同时也以火药表演幻术,如喷出烟火云雾以遁人、变物等,以收神奇迷离之效!火药被引入医学,成为药物,用于治疗疮癣,以及杀虫、 辟湿气瘟疫。
大约在10世纪初的唐代末年,火药开始在战 争中使用。火药被引入军事,成为具有具大威力的新型武器,并引起了战略 、战术、军事科技的重大变革。初期的火药武器,爆炸性能不佳,主要是用来纵火。随着工艺的改 进,火药的爆炸性能加强,新型的火器亦不断出现。抗战中,中共军队还使用过黑火药武器打仗。
很不幸的是在与宋的作战过程中 金人和蒙古人也相继学会了火器的使用和制作 这对蒙古铁骑几乎打下整个欧亚版有着巨大贡献。
如今黑火药早已淘汰,但仍然在民用方面用于制造节日用的焰火和爆竹,还用于采石、伐木和矿山的爆破。
而世界的火药也是先由中国传播出去,早在八、九世纪时,和医药、炼丹术的知识一起,硝也由中国传到阿拉伯。当时的阿拉伯人称它为"中国雪",而波斯人称它为"中国盐"。他们仅知道用硝来治病、冶金和做玻璃。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的。希腊人通过翻译阿拉伯人的书籍才知道火药。火药武器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军队使用了火药兵器。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军队在与叙利亚作战中被击溃,阿拉伯人缴获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药武器,从而掌握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阿拉伯人与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战争中阿拉伯人使用了火药兵器,例如阿拉伯人进攻西班牙的八沙城时就使用过火药兵器。在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
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穿铠甲的贵族骑兵同归于尽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精锐的火炮在欧洲的工厂中制造出来,装备着威力强大的舰队,扬帆出航,去征服新的殖民地......。"
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 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中国的火药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经过一系列的发现与研究,化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定律,而在其中,我认为很重要的是质量守恒定律。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了氧化锡,但容器和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并没有改变。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罗蒙诺索夫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但他的这一发现并没有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直到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结论才获得公认。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都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都不能满足严格的要求。直到1908年德国化学家郎道耳特及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来验证这个结论,科学家们才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
而在后来,质量守恒定律又有了很重要的发展,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公式E = mc2(E表示能量;
m表示质量;
c表示光的速度,大小为3×108m/s)说明物质可以转化为辐射能,辐射能也可以转化为物质。这个结论与质量守恒定律有何联系呢?实验结果证明1000g硝化甘油爆炸以后,放出的能量为8×106J。根据质能公式计算,产生这些能量的质量是0.89×10-7g。从实用角度讲,其中的误差是可以忽略的,即可以认为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是完全成立的。
20世纪以来,人们对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新的认识,承认两个独立的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现在科学家将这两种定律合二为一,称为质能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提出与证明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就我们的学习而言,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利用物质的化学式来表示具体的化学反应,这种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需要配平,使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相等.这就是根据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规律.而对我们的生活,在生产生活的实际应用下,了解各种情况下造成的物质产生或损失的来龙去脉,把握生产生活各种事情的整体过程,帮助学会找到错误产生的细节因素。防止一些不必要的物质变化,污染,能量变化带来的损失。
化学的历史长河中,有众多的杰出化学家对化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比如门捷列夫,道尔顿,居里夫人等,其中门捷列夫的贡献不可谓不大,门捷列夫对化学这一学科发展最大贡献在于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他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了订正、分析和概括,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元素(以及由它所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现根据国家标准称为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既元素周期律。他根据元素周期律编制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把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全部列入表里,从而初步完成了使元素系统化的任务。他还在表中留下空位,预言了类似硼、铝、硅的未知元素(门捷列夫叫它类硼、类铝和类硅,即以后发现的钪、镓、锗)的性质,并指出当时测定的某些元素原子量的数值有错误。而他在周期表中也没有机械地完全按照原子量数值的顺序排列。若干年后,他的预言都得到了证实。门捷列夫工作的成功,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称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说起化学事件,日本人田中耕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经历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
对于日本,这是一个诺贝尔奖很多的国家。在2000年、2001年连获诺贝尔化学奖,2003年竟双获物理奖和化学奖。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田中是总部设在京都的岛津制作所的普通工程师。岛津制作所是一家生产科学测试仪器的公司, 学物理、化学和生化等专业的人也许有闻其名,但在日本该公司只能算一家不大有名的中小企业。而且,该公司近年来赤字累累。
与以往的诺贝尔获奖者相比,田中的经历非常平凡,因而也显得异色。他既非教授、 亦非博士,连硕士学位也没有。田中毕业于东北大学工学部电气工学专业,与化学、 生化等领域完全无缘。
进公司以后他怀着极大的热情埋头于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把自己的终身大事和荣誉升迁统统置之度外。
田中几乎没有发表过什么论文。仅有的几篇也只是发表在不是很重要的会议和杂志上。他与日本学术界几乎没有任何交往。以至于获奖的消息传来时,学术界措手不及。在电视台采访去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名古屋大学野依时,该教授透露他刚与前年的获奖者白川教授联系过,都不知道田中耕一何许人也。最后,该教授只能结结巴巴地说:这说明只要自己努力,不在学术界活跃也能得到诺贝尔奖。与田中有一面之交的另一位教授也找不到话来称赞他,只是笼统地说:人很老实,工作热心。再问如何相识时,原来教授也只是因为买了岛津制作所的分析仪器,听过一次田中作的产品介绍。
导致田中获奖的成果是于1987年发表在由京都纤维工艺大学主办的一次关于分质量测定的会议上。他当时28岁。据出席过会议的人士介绍,它的方法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一方面是他的方法只适用于少数大分子。另一方面则是当时普遍认为大分子的 离子化如果不是不可能也是极其困难。到了90年代初,解析人类遗传因子的热潮兴起,使得测量蛋白质质量成为研究的必需。德国学者对田中的方法作了改进,使之适用于大量的其他分子。美国的学者也对它的方法现示了极大的兴趣,加州大学有两位学者曾专程到日本与他交流并要求合作。正是这些学者在自己的论文介绍了田中87年的原始论文( 我估计原始论文是用日文写的),从而成为此次获奖的一个重要依据。
田中在随后的这些年里,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了分析仪器,连同分析方法一起申请了专利。并获得批准。这些产品已为公司创造了相当于超过1亿人民币的润。田中的这一项现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方法和他的相关专利发明,当时仅获得公司1万1千日元的奖励。申请专利被接受时奖5千日元,被批准时6千元。1万1千日元现在合人民币700元左右。我猜想这个数额大致是他月收入的三十到三十五分之一之间。换个比方。
假定有一位牛气冲天的清华毕业生在一家企业,突然有一个潜在的能获诺贝尔奖的主意,并且设计出一台仪器。他申请了专利,并获批准。这种仪器为公司尽赚1亿人民币。公司为了表彰他的杰出贡献奖励他60元人民币。猜猜他会干什么?我猜他会把公司总裁和财务总监的肚子里灌满硫酸。可是,田中默默地干到了现在。
前天晚上,像体力劳动者一样穿着工作服的田中出现在记者面前时,除了喜悦脸上 也残存着困惑。当记者问及他接获喜讯时的心情时,田中说他只听见一位讲英语的人告诉他,他和另外两人获得叫做什么诺贝尔奖的东西。并说congradulation!田中说 他的第一想法是:是不是有人作弄他。稍稍平静一点后,他想会不会是瑞典有并非重要的其他学会有同名的奖。直到同事、朋友纷纷打电话向他表示祝贺时,他才慢慢地意识到的确是“得了真家伙”。
当记者问他如何会得到导致获诺贝尔奖的灵感时,田中回答说:起因是一个误。他错误地把一种溶液混入了另一种溶液。而使他将研究持续下来的原因则是他时对化学、生物化学理论的无知。他不知道当时的理论认为蛋白质大分子不大可被离子化。
我却突发奇想:如果田中耕一是在中国的大学或研究所工作的话,会是什么命运呢?只有几篇论文,大概已经下岗了吧。田中耕一在公司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极为有性的研究者,具有超级的偏离常识的思考能力和集中精力的能力。一次,田中去国参加学会 ,一位日本学者见到他剃了一个秃子的模样,惊讶地问他为什么,他说总要理发太麻烦了。在生活上,他总是这样出格。在公司,许多同龄的或者年轻的同事晋升了,他却仍然只停留在主任研究员的位子上,主要是因为不愿意离研究第一线,怕与人事打交道。但是,在公司,不管是下级还是同事,只要问到他实验上的事,他都会认真解答或者一同思考,直到问题解决。田中原来在大学学的专业是电气工程,毕业后,参加第一志愿的索尼公司的就职考试,在面试时即被刷下来了,岛津电气是他的第二志愿。研究方向也从电气工程转到了化学,后来是生物化学,因为他当时认为,既然搞专业不成,就搞一个边缘专业,搞失败了别人也不会说什么!28岁时因为一个试验错误,但他没有放弃,将错就错,就搞出了一个大成果。记得前几年也有一个日本学者是因为试验错误反而得出了诺贝尔奖的。日本人的这种弃而不舍兢兢业业的的品质可能是发现新现象的直接原因。
锲而不舍,这就是田中成功的原因,也是我们所需要从他身上所学习的东西。
化学的领域内,中国的科学家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的发现,正是这卓越贡献之一。侯氏制碱法,这种题目在高中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试卷上,相信大家已经很熟了,估计对它很恨。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打破了西方国家对制碱工业的垄断。
侯德榜,是在中国化学工业史上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为祖国的化学工业事业奋斗终生,并以独创的制碱工艺闻名于世界,他就像一块坚硬的基石,托起了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大厦,这位先驱者就是被称为“国宝”的侯德榜。侯氏制碱法也被称为联合烧碱法,(1)NH3 + H2O + CO2 = NH4HCO3(2)NH4HCO3 + NaCl为氯化铵+碳酸氢钠↓(3)2NaHCO3加热碳酸钠+ H2O + CO2↑原料:浓NH3·H2O,CO2,氯化钠,最终产品:碳酸钠,氯化铵。
一化学,一世界。一世界,亦是一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化学物质组成,我们对化学的研究应该抱着敬畏,慎重的心态。因为化学就是一个世界,影响着我们生存的空间。稍微一不注意,就会天翻地覆。可能造成历史的进步,也可能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相关热词搜索: 发展史 论文 社会主义发展史结课论文 社会主义发展史结课论文 科学发展史结课论文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