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马克思作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马克思作文4篇
第1篇: 马克思作文
1.正像邓小平所说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哲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2.“我不能否认...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收。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理论命名是理所当然的。”——《马克思恩格斯》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注。
3.“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现在像一个魔法书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278页。
4.“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5.马克思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页。
6.“劳动生产了供电,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马克思恩格斯》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7.“我愿意在你们的住宅中看到你们...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和政治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3页。
8.“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人类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9页。
9.“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10.“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4卷,如没出事1991年版,第1471页。
11.“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备是给了工人阶级。”——《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12.“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地311页。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14.“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15.列宁曾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T恤,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5页。
16.“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8页。
17.“理论与时间的同意,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18.黑格尔认为:“《思维与存在对立)的哲学的七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25页。
19.“神时候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关系如何的问题...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21页。
2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21.“我们关于我们周围直接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概念中正确的反应现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页。
22.“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综合,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
23.“我们就是用这种简称把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
24.“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2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26.“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6页。
27.“物质的每一有限的存在方式......它的任何一个属性任何时候都不会丧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9页。
28.“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29.“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30.“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1页。
31.“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32.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33.“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是一幅种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34.恩格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的集合体...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35.“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6页。
36.“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2页。
37.“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在到处发生作用、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
38.“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
39.“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一般辩证法的阐述(以及研究)方法也应当如此。”——《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8页。
40.历史从哪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41.“实际上,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或者洞察两者之间的既有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0~301页。
42.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43.列宁:“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页。
44.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45.“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0页。
46.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47.列宁指出:“从生物到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
48.“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同意,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49.列宁:“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像;
承认客观真理;
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89~90页。
50.当一个唯物主义者...也就是这样活那样地承认绝对真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51.“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为本质上是绝对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1页。
52.“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3页。
53.“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就是绝对的真理。”——《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5页。
54.“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55.列宁说:“在这里不要忘记:时间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的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以便用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第103页。
56.“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9页。
57.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
...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别难过的经济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9页。
58.“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页。
59.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页。
60.“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4页。
75.“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一级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76.“历史也就是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77.“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有时把生产关系称为“交往形式”,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
78.“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04页。
79.“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80.“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9页。
81.“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ing此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4~705页。
82.“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代历史的动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83.“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页。
84.“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是一个客观村咋,不应该缩小,也不应该夸大。实践证明,无论缩小或者夸大,两者多要犯严重的错误。”——《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85.“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86.“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87.“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2页。
88.“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给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着的身份出现。”——《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6页。
89.“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实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就被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3页。
90.“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的资本属性的这种反作用力,....越来越把生产力当做社会生产力看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1页。
91.恩格斯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页。
92.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72页。
93.“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0页。
94.“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的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
95.“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1页。
96.“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
...而不致成为祸害。”——《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男版,第349页。
97.“行动着的群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
98.“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人物在于解释这些活动。”——《列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0页。
99.“不是出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出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100.“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就是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101.“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助产婆”...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102.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22页。
103.“随着交往集中在一个特殊阶级手里,随着商人所促成的同城市近郊意外地区的通商的扩大,在生产和交往之间也立即发生了相互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
104.“这种方法的蜗牛爬行的进度,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60页。
105.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姓曾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22页。
106.“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她喔切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转化为现代私有财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42页。
107.“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60~861页。
108.“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71页。
109.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
110.“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1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112.“劳动力在它被使用的专业中,必须具有在该专业占统治地位的平均熟练程度、技巧和速度...以社会上通常的强度来耗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8页。
113.“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比例中,...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是一个隐藏在商品相对价值的表面运动后面的秘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2~93页。
114. “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115.“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页。
116.“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117.“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22页。
118.“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995年版,第76~77页。
119.“为了记性生产,人们互相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
...才会有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120.“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不管这种契约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来的)法的关系...这种法的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121.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14页。
122.“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9~230页。
123.“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2页。
124.“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
125.“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杀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126.“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吮吸...在一定限期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7页。
61、“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远离否定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页62、“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产生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辽东资料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0页63、马克思“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
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64、“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65、“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2页66、马克思“手推磨生产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生产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67、“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3页68、“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面出版社1991年版,第325~326页69、“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9页70、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71、“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矛盾…………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72、“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3页73、“迄今所夺去的一切力量,归还给社会机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74、列宁“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页列宁“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势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各国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列宁“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6页“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使全世界的社会状态革命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385页
第2篇: 马克思作文
马克思
一个人像我这样在几乎完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生活的时间越长,精神生活的圈子就越窄。 ——马克思 19世纪70年代期间,马克思的生活变得非常平静。他的家不再是公社流亡者或者英国工会领导人的聚集地。 现在马克思的日常活动相当规律:他喜欢在上午工作,午饭后散步,六点钟吃晚饭,九点钟接待朋友。最经常拜访者是恩格斯。
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参加了第一国际成立大会,被选入领导委员会。他为国际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两卷为在马克思死后,由恩格斯整理其遗稿,分别在1885年、1894年出版。1870年10月马克思与移居伦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由于被许多国家驱逐,到处流亡,他曾自称是“世界公民”。
1881年12月2日,燕妮·马克思去世。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寓所辞世。后与燕妮合葬于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内。
1、第一国际
马克思在埋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同时,仍同各国工人运动活动家保持密切联系。1864年9月在伦敦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马克思当选为领导成员,并担任德国通讯书记。他为国际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为国际制定斗争纲领、斗争策略和组织原则。在国际存在时期,他始终是国际的领袖,国际的灵魂,在国际内部领导了反对工联主义、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的斗争 。在国际后期,和恩格斯集中力量同巴枯宁主义作斗争。通过上述斗争扩大了科学共产主义在国际范围的影响,提高了各国工人运动水平,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为后来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即巴黎公社。马克思尽力帮助公社领导制定正确的政策,动员各国工人声援巴黎公社。为总结公社经验,他受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托起草一个宣言,即《法兰西内战》,总结公社的经验,论证了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这个重要原理。 1872年第一国际海牙代表大会后,总委员会迁往纽约,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再参加国际的领导工作。但他们继续为国际的事业奋斗。
2、沃尔弗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在扉页上写了上述两句题词:献给我的不能忘记的朋友,无产阶级勇敢的忠实的高尚的先锋战士威廉-沃尔弗。
读者也许要问:威廉?沃尔弗是谁?马克思为什么要把这样一部耗尽自己毕生精力的巨著献给他?
威廉?沃尔弗是马克思的一个忠实的老朋友,一个在马克思最困难的时候给他无私帮助的好朋友。
马克思在扉页上写了威廉?沃尔弗名字的下面,还有一行小字:1809年6月21日生于塔尔瑙,1864年5月9日死于曼彻斯特流亡生活中,他仅活了55岁。
威廉?沃尔弗是德国人,是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早期活动家、政论家、共产主义者同盟领导人。1829年入布勒斯劳大学学习,毕业后曾经当过教师。1834年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捕。1839年出狱。他经常为《西里西亚记事报》和《布勒斯劳日报》撰稿。1844年因著文支持西里西亚工人起义遭追缉,1845年底流亡国外。1846年4月在布鲁塞尔与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建立诚挚的战斗友谊,加入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参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创建。曾任同盟机关刊物《共产主义杂志》主编。1848年3月在巴黎成为以马克思为首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新的中央委员会的成员。与马克思、恩格斯一道签署同盟中央文件《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4月回到德国,先在西里西亚进行革命活动,后到科隆参加马克思主持的《新莱茵报》编辑部工作。他撰写的许多政论,特别是以《西里西亚的十亿》为题的一组文章,尖锐揭露封建反动势力,影响很大。1849年沃尔弗作为布勒斯劳选出的议员参加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全德国民议会,作了要求宣布帝国摄政王和大臣为人民叛徒的发言,引起震动。革命失败后流亡瑞士,1854年移居英国曼彻斯特。
在沃尔弗去世的前几年,马克思在经济上陷入了绝大的困境。他原为美国的《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稿,因稿费和用稿率低而难以为继。马克思又和维也纳的《新闻报》建立了关系,编辑部答应为他写的每篇社论付一英镑的稿费,通讯减半。尽管《新闻报》利用马克思的文章为自己作广告,称道他的文章写得好,但这家报纸比美国的《纽约每日论坛报》更吝啬。马克思在1862年3月写信给恩格斯抱怨说:“他们偏偏不登刊我的最好的文章,这对我说倒还没有什么(尽管我一直设法写得使他们能刊登出来)。但从财政的观点来看,使我受不了的是:他们在四五篇文章中间只刊登一篇,而且只付一篇的稿费。这使我连文丐也不如。)”(《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第3卷,第69页)马克思为了摆脱困境,试图找一份文职工作,并有希望在一家英国铁路公司里谋一个位置,但最后因为他的字迹难以辨认而求职失败。
步入中年的马克思,在英国伦敦投入全身心地写作《资本论》,但他的贫困日甚一日。马克思为缺少买纸或买报纸的几个便士而苦恼。有一次,他为弄到寄稿子的邮票而在城里到处奔走,还要同小店老板们无休止地争吵,因为他不能如期付清赊购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的欠款。当铺乃是他经常出入的一个避难所。当铺的重利盘剥,从马克思手中夺走了最后一点家庭生活中的愉悦。马克思一直在生病:除了旧疾肝病复发外,又加上使他痛苦多年的痈和疖子。在毫无出路的情况下,他的家庭又出现了新的危险:从小在物质生活方面无忧无虑生活马克思夫人支持不住而病倒了,她不止一次地祈求死亡早点降临到自己和孩子们的身上。女儿们因没有鞋子和衣服可穿而不得不呆在家里,而当她们的女伴为这一年世界博览会举办而高兴时,她们却担心有人到家里来作客会出洋相。房东一直来催讨房租,时刻要威胁要查封他的财物,并到法院起诉马克思。已长大成人的大女儿懂得双亲的处境,准备放弃学业去学戏,挣钱来养活家人。1852年2月27日,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一个星期以来,我已达到非常痛苦的地步: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因为不让赊帐,我不能再吃肉。”不久又写信向恩格斯倾诉:“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患有一种神经热,医生我过去不能请,现在也不能请,因为没有买药的钱。八至十天以来,家里吃的是面包和土豆,今天是否能够弄到这些,还成问题。”饥饿贫困和家务琐事,困扰着马克思,使他的心情愤怒烦躁,无法集中精力和智慧进行理论创作。
马克思的夫人燕妮在1861年3月16日写给恩格斯的一封信里说:“多年来您对我们的艰难困苦给了全心全意的帮助,我真感激不尽!当我看到寄来的钱是我所指望的五倍时,我真高兴极了不得承认这一点,那是虚伪的,而琳蘅比我更高兴!当我跑上楼去对她说""""恩格斯为了使你舒适,寄来了五英镑""""时,她那双几乎已经失神的眼睛立即放射出了喜悦的光芒。”“我心事重重,身边又有很多琐事,甚至今天还要到市区跑一趟,因为一张当票到期了。但是只要我们的琳蘅能熬过来,我亲爱的卡尔很快有好消息传来,这都算不了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675页)恩格斯给马克思的女儿寄去了五英镑,使燕妮和她的女儿如此高兴,可见马克思一家当时生活之困苦。于是,马克思不得不实现他那考虑已久,但为了女儿们的前途又不断放弃的想法:变卖自己的全部家具,用来偿还房东的房租,并向所有其他的债主宣告破产,将两个女儿安排去做教师,自己则同妻子和小女儿住到贫民窟中去。
就在马克思准备走这一步绝路时,是恩格斯和沃尔弗解救了他。恩格斯以一种“特别大胆的办法”,弄到了一百英镑,马克思靠这笔钱,至少可以不搬到贫民窟去了。他勉强地熬过了1863年,而马克思的母亲则在这年的年底去世了。一百英镑已所剩无几。过了五个月,马克思的老朋友沃尔弗去世了。但他在去世前,从父亲那里接受了一笔遗产。沃尔弗在去世前,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立下遗嘱,将一生辛勤积攒下的八、九百英镑赠送给马克思(有文字记载说是六百镑,而弗?梅林的《马克思传》的记载是八、九百英镑,我从梅说)。八、九百英镑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财产。这是一个流芳百世的决定。沃尔弗对马克思的最后一次友好的关怀,大大减轻了马克思的经济压力,贫困的阴影不再像前几年那样在他家门口徘徊了,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工作中去了。
沃尔弗的遗嘱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感慨,也无比悲痛。沃尔弗在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中从不爱惜自己,加速了他的死亡。恩格斯在1864年6月9日写信给马克思道:“关于哀悼鲁普斯(即沃尔弗)的文章,我们应该写点传记一类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405页)马克思在1864年5月底至6月初为沃尔弗写了《简历》(《简历》曾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30卷注391中发表过。)马克思还打算写沃尔弗的传记,并为此收集了他的生平材料。燕妮在1864年6月中旬曾给马克思的朋友摩里茨?埃尔斯纳?布勒斯劳去过一信,希望他能提供沃尔弗童年和他早年生活的材料:“我丈夫想写他的详细传记,但缺乏关于我们这位朋友早期生活的材料。如蒙您在这方面给他帮助,把您所知道的关于沃尔弗童年和他早年生活的一切事情尽可能详细地告诉他,他将非常感激。从1845年起,我们一直保持极密切的关系。所以,需要知道的是主要是关于他早年生活的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683页)不过这个计划没有实现。到了1876年,恩格斯才部分地实现了马克思的计划,在《新世界》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沃尔弗的传略。
从某种意义来说,没有沃尔弗的慷慨解囊,就没有《资本论》的出版。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马克思为什么要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把自己不朽的天才著作献给沃尔弗了。这是为了难以忘却的纪念。
4、世界公民
马克思选择了一条艰难的人生旅途:几乎长达40年的流亡生活,40年的拼命工作,40年的贫困和牺牲。 由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对地主、资产阶级无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反动势力诅咒他、驱逐他。他不得不携持家小四处转移,其生活困难有时达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在反动统治者的迫害下,马克思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终生飘泊国外。 普鲁士政府、比利时政府、法国政府均曾驱逐过他。 “我是世界公民 ”,这是马克思的名言,也是马克思革命流亡生涯的真实写照。 由于马克思极其贫穷,为生活所迫,他曾多次迁居。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因为经济困难,马克思都未能出席。 马克思在巴黎时,住在百合花大街45号。 一天,几个警察奉命向他宣读了驱逐令,他成了巴黎“不受欢迎的人”。 这对于当时的马克思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并不是因为法国不欢迎他,而是因为他此时正陷入“财政危机”,自己家的所有积蓄已全部用作革命经费,连家俱也早已变卖,仅有的一套银质餐具也送进了当铺。而且,妻子燕妮又即将分娩,此时被赶走,困难可想而知。 后来,转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马克思就是在布鲁塞尔写下的《共产党宣言》刚出版一个月,反动警察便以从事政治活动的罪名将马克思和他的妻子燕妮拘捕、关押起来,随后又将马克思驱逐出比利时。 既然不为反动政府所容,就只有另奔他国了。马克思携带全家,变卖掉所有日常用品,来到了着名的雾都伦敦。 马克思虽出生在德国,但他一生的事业与伦敦密不可分。从1849年到1883年,他在伦敦生活和工作了34年,一直过着穷困不堪的日子。 来英国之前,马克思一家是两手空空,到了伦敦,仍然是身无分文。 因此,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因为付不起房租而被迫举家迁移。为了省几个钱,一再要搬到更加阴暗窄小的房子去住。 开始,他们住在伦敦安德森大街4号,每周房租6英镑,这对马克思一家来说,简直是不让他们吃饭了!因拖欠房租,房东叫来了警察,收走了马克思一家的全部东西,甚至连婴儿的摇篮、女儿的玩具也没留下。 他们搬进了累斯顿大街的一个旅馆,租金每周5镑,不久,他们又被主人赶走。 1850年5月,马克思搬进迪安大街45号,不久,又因房租迁到了这条街的28号,一家七口住在两个狭窄的小房间里。 五十年代是马克思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贫困的生活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形形色色的敌人对他攻击诽谤,几乎所有的报刊对他关上了大门,但他没有退缩。 这年的12月,幸运的是,他得到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的借阅证。 从此,阅览室成了他的半个家,他每天从上午9点一直工作到下午8点左右,回到家里还要整理阅读材料所记录的笔记,一般情况,他都是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 他曾对别人说,我为了工人争得每日8小时的工作时间,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时。
5、马克思与他的四个秘书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全世界共产党人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伟大一生中,曾经先后有几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做他的秘书,但他们都无法与其妻子燕妮和他们的三个女儿出色的秘书工作相媲美。
给恩格斯写信开玩笑说:“我想,我的女儿们很快就要使我退休了,那时我就将列入‘享受赡养权的人’的名单了。可惜,担任了许多年秘书的职务,我竟然完全没有享受养老金的希望。”——马克思第一位同时也是终身的秘书:妻子燕妮·马克思
燕妮是马克思的终身伴侣,但她首先是马克思从事革命斗争和理论创作的忠实朋友和助手。恩格斯在他给马克思和燕妮的书信中,经常称燕妮为“可敬的秘书”,燕妮也常以“秘书”这一“职务”而自豪。她在一封给恩格斯的信中骄傲地写道:“……秘书、马克思之妻多多致意。”事实上,从他们生活在布鲁塞尔时起,燕妮就开始担任马克思繁重的秘书工作:她积极帮助丈夫复写文稿,校对清样,寄发材料,代写回信,订立合同,交涉出版事宜,收集材料和情报,等等。总之,一切私人秘书的事务她全部包揽了下来。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著作涉猎范围极广,抄写这类文稿,需要丰富的政治知识和社会常识,尤其抄写附有许多公式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类文稿,更是如此。在当时既无打字员,又无速记员的情况下,燕妮的工作量是可以想见的。而且,马克思的字迹非常潦草,有些字不用说别人,就连他本人也常常抱怨“根本无法认清”。但燕妮却把这种繁重而复杂的抄写工作看作是一种幸福。她曾经在生活简记中不无留恋地写道:“回忆我坐在卡尔的小房间,抄写他的潦草的论文的那些日子,是我毕生最幸福的日子。”在马克思已出版的许多不朽著作中,都凝聚着这位“终身秘书”的心血。有些文章发稿要求很急,马克思一脱稿,燕妮便以最快的速度日夜赶抄,使之按期付印。
燕妮了解马克思,了解马克思学说的巨大意义和正确性,熟悉丈夫的思路,一切经她誊抄的文稿,都融入了她独到的见解。拉法格在一篇回忆马克思的文章中写道:马克思在1886年曾对他说,他(指马克思)总是“把自己的一切手稿都交给妻子看,并且非常重视她的意见”。在保存下来的《共产党宣言》的手稿中,我们还能看到几行燕妮娟秀的字呢!由于长期患病,使马克思常常卧床不起,许多文章和文稿只好由燕妮在他的口授下写成。
为了让马克思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全身心投入政治活动,燕妮除负责处理马克思一部分信件,同许多国家进行通讯联系外,还经常出席马克思自己因故不能出席但又必须了解和掌握有关情况的重要集会和国际会议,会后向马克思作书面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参加这些集会和会议,在当时是要冒生命危险的。燕妮不愧为马克思的妻子,从她身上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使接触过她的许多人惊叹不已。
马克思对秘书人员要求极严,他认为,作为一个秘书,必须聪明、勤快、耐心、精确,随时准备全力以赴,同时还要有出色的政治工作能力,并对一切政治问题有经常的了解。实践证明,燕妮是个出色的秘书,马克思平时从不轻易夸奖一个人,但对政治上机警、工作态度严谨、意志坚强的燕妮却多次大加赞扬。这些都足以说明燕妮把秘书工作做到了何等出色的程度。
1880年,燕妮可能患了肝癌,她以惊人的克制能力,忍受着极大的疼痛。在这胆战心惊的岁月,马克思照料妻子,不离左右为了要让她快活些,马克思于1881年7、8月间,陪着她到法国去看了大女儿和几个外孙。1881年秋天,由于焦急和失眠,体力消耗过度,马克思也病了。他患的是肺炎,有生命危险,但他仍然忘不了燕妮。他们的小女儿在谈到双亲暮年生活的时候 说“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天早晨的情景。他觉得自己好多了, 已经走得动,能到母亲房间里去了。他们在一起又都成了年轻人,好似一对正在开始共同生活的热恋着的青年男女,而不象一个病魔缠身的老翁和一个弥留的老妇,不象是即将永别的人。”
1881年12月2日,燕妮长眠不醒了。这是马克思从未经受过的最大打击。燕妮逝世那天,恩格斯说:“摩尔(马克思的别名)也死了。”在以后的几个月里,他接受医生的劝告, 到气候温和的地方去休养。可是不论到哪儿都忘不了燕妮,止不住悲痛。他写信给最知己朋友说:“顺便提一句,你知道,很少有人比我更反对伤感的了。但是如果不承认我时刻在怀念我的妻子——她同我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切是分不开的——,那就是我在骗人。”他的这些话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1883年1月11日,传来了大女儿突然去世的噩耗,马克思的病情加重了。1883年3月14日中午,马克思安详地、毫无痛苦地与世长辞了。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燕妮的坟墓的旁边。
燕妮的秘书工作后来逐渐被她的女儿们所取代。
恩格斯也高兴地夸她获得了“光辉灿烂、值得赞扬的成就”,“真了不起”——马克思的第二位同时兼任“第一国际”的秘书:长女小燕妮·马克思
小燕妮——马克思的大女儿,也是一名出色的秘书。在父母身旁的耳濡目染,使她从小就关心政治,并经常协助妈妈为爸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后来,她不仅成为马克思的私人秘书,而且兼任“第一国际”的秘书,并亲手抄写了“第一国际”成立宣言等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文件。她还经常以燕·威廉斯的笔名在法国报刊上发表政论文章,为正义呐喊。小燕妮的文章以笔调精彩、典故丰富、逻辑严密、论证有力而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并被多家报刊转载。马克思曾得意地称小燕妮是“咱们大名鼎鼎的威廉斯”。恩格斯也高兴地夸她获得了“光辉灿烂、值得赞扬的成就”,“真了不起”。为了改善家里十分拮据的经济情况,小燕妮每天从早起到午后两点钟,在一个英国人家里当家庭教师。傍晚,除了做些家务外,还要从千百份报纸中为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摘录资料。在保留下来的小燕妮的许多剪报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她亲笔写下的许多批注。
在寄给马克思的信中常常属名为“你的忠诚的前任秘书”、甚至令马克思“嫉妒”未来的女婿拉法格将会夺走他“可爱的私人秘书”——马克思的第三位兼职秘书、其著作法文翻译者:次女劳拉·马克思。
与小燕妮相比,马克思的次女、多才多艺的劳拉的秘书工作也不逊色。她的秘书生涯是从她学校毕业后开始的。同她姐姐一样,她协助妈妈分担了为父亲做秘书的一部分工作。陪父亲去博物馆图书阅览室查阅资料,帮助摘录和整理材料,按父亲的吩咐草拟信稿,等等。马克思很赞赏劳拉的写作才能,并且夸她是一个出色的翻译工作者,她将大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介绍给了法国读者。1859年12月,燕妮·马克思给恩格斯写信开玩笑说:“我想,我的女儿们很快就要使我退休了,那时我就将列入享受赡养权的人的名单了。可惜,担任了许多年秘书的职务,我竟然完全没有享受养老金的希望。”1863年8月,劳拉陪同妈妈在外地疗养时,曾调皮地写信给爸爸:“你大概不曾另聘秘书,不会使我领不到薪水吧?”马克思非常满意女儿的工作,他甚至“嫉妒”未来的女婿拉法格,将会夺走他“可爱的私人秘书”。后来,劳拉和拉法格结婚后迁居巴黎,在寄给爸爸的信中,还常常属名为:“你的忠诚的前任秘书。”
喜欢钻研,兴趣广泛,思路敏捷,可以完全放心地把事情交托给她,在马克思生前忠实地履行了一个“私人秘书”的职责,在马克思逝世后还常常在报刊上撰文,维护父亲的名誉——马克思的最后一位同时兼跨其生前逝后的秘书:小女儿爱琳娜·马克思
两位姐姐出嫁以后,小女儿爱琳娜当仁不让地担负起父亲的“秘书”职务。她协助马克思从报刊、杂志和书籍里摘录材料,代表父亲处理一封又一封的信件。由于她喜欢钻研,兴趣广泛,思路敏捷,马克思可以完全放心地把事情交托给她。爱琳娜对属于秘书工作的一切事务十分熟悉,做得迅速而老练,并且恰到好处。秘书工作使小爱琳娜比较早就开始关注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情,在父亲的影响下,很快成为一名对工人阶级的事业怀抱无限忠诚的真正革命家。她不仅在马克思生前忠实地履行了一个“私人秘书”的职责,在马克思逝世后,爱琳娜还常常在报刊上撰文,维护父亲的名誉,揭发某些居心叵测的人对马克思的诬蔑。
燕妮·马克思和她的三个女儿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第一批杰出的社会主义者,是工人阶级事业的真正的战士。马克思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创解放全人类伟大事业的科学理论,他的妻子和三个女儿也作出了巨大贡献,正如他们的小女儿爱琳娜后来所写的:“……没有燕妮·冯·威斯特华伦,那么卡尔·马克思也就不成其为马克思,这决不是夸大。”另外,学者鲁桑诺夫所写到的“有许多作品,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的女儿”,也是很好的说明。
6、健康
马克思不能完成他生命著作的是他的疾病。到19世纪70年代初,他早期的生活方式和穷困无可挽回地损害了他的健康。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为了寻求身体的健康他不得不从一个疗养点到另一个疗养点,这种让人同情的奔波越来越占据了中心位置。1871年4月,恩格斯告诉库格曼,自从普法战争的爆发马克思放弃理论工作以来,他已经开始“相当合理”的生活:他大部分时日都要散步两个小时到汉普斯泰德,并且如果他感到不适,就连续几个星期不沾啤酒。但是他一重新回到理论工作(继续把《资本论》第一卷译成法文),旧病就会严重复发:大脑的压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失眠,即使大剂量的安眠药也不能使之缓解。每一次突然发作都让人提心吊胆。恩格斯说服他1873年5月到曼彻斯特咨询恩格斯的私人医生龚佩尔,他也是马克思唯一完全信赖的医生。龚佩尔给了马克思一个要严格遵守的医嘱,绝对禁止他每天工作超过4个小时。这大大改善了马克思的健康,但到秋天头痛又复发了,马克思又一次到北方去看龚佩尔医生。他在精神几乎崩溃的爱琳娜的陪伴下,在哈罗盖特又进行了3个星期的水疗。马克思的时间都用于读圣贝夫的《夏多布里昂》一书,他认为这本书“用新创的辞藻来加以炫耀;
虚伪的深奥,拜占庭式的夸张,感情的卖弄,色彩的变幻,文字的雕琢,矫揉造作,妄自尊大,总之,无论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谎言的大杂烩”。龚佩尔发现马克思的肝脏肿大,就强烈建议他去卡尔斯巴德疗养。在哈罗盖特的治疗当然没有使病情减轻;
而当痈在冬天复发的时候,马克思仍然受着失眠的困扰,不能进行任何认真的写作或者工作——这种境况他描述为“对于任何一个不愿意当牲畜的人来说,事实上等于宣判死刑”。1874年4月,他在拉姆斯盖特待了3个星期,7月份在怀特岛逗留了一阵,这里居民的宗教狂热使他大为惊讶。为了照顾爱琳娜(她的神经疾病再一次使她处于崩溃的境地)和参加外孙查理(他活了不到一年)的葬礼,他不得不离开了怀特岛。这样,马克思暂时没有了外孙——4个出世的外孙都在幼儿时期就死去了。 1874年6月底,马克思终于决定采纳龚佩尔的建议去卡尔斯巴德,这是一个颇受欢迎的矿泉疗养胜地,坐落在波希米亚(现在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西部)艾根河险峻的河岸上。早在1869年,库格曼曾试图劝说马克思和他的女儿燕妮去那里,马克思断然拒绝了,因为这是个“无聊而又费钱的地方”。现在,由于经济状况好转而健康每况愈下,他决定去那里,带着爱琳娜随行。这次旅行由库格曼安排,他在日耳曼尼亚为他们在一家价格比较适中的旅馆订了房间。官方游客名册的记录是:“查理•马克思先生,平民,与女儿爱琳娜一起,来自伦敦”。作为平民,马克思必须支付双份的疗养税,但他希望这个自我说明可以“消除了我是恶名昭著的卡尔•马克思的嫌疑”。关于预料中的警察方面的麻烦,马克思在启程之前就申请入籍为英国国民。8月初,他的律师向英国内政部递交了这份申请,并附有四位极受尊重的住户提供的必要的推荐信。但是,内政部拒绝了他的请求,而且拒绝给出理由。事实是,伦敦警察厅向内政部传送的情报是该申请者是“臭名昭著的德国煽动家”,“不忠于自己的国王和国家”。马克思在卡尔斯巴德没能逃脱警方的不断监视,虽然报告只说他的行为“没有任何可疑之处”。 马克思非常认真地进行治疗,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把自己变成了某种机器。他最晚5点半起床,接着散步到6个不同的矿泉水区,在每个地方都要喝一杯水,时间间隔是15分钟。早餐是特制的药物面包,早餐之后要散步1个小时,上午半晌时,要在城外的一个咖啡店里喝咖啡。接着是在周围的小山上继续散步,然后回到旅馆,以换换环境,在午饭之前打个盹。每隔一天打盹之前还要冲个澡。午饭后仍是继续散步,或者组织好的参观,接着是一顿便餐,之后早早上床,所有的活动都在晚上9点结束。马克思非常喜欢这种生活,尤其是在松树覆盖的厄尔士山花岗岩山麓中长距离地散步。他还喜欢给比较引人注目的过路者起一个诙谐的绰号。弗兰契斯卡•库格曼回忆起一次参观瓷器作坊,在那里他们看到一个人正在操纵着一架旋转着的复杂机器。 “你的工作一直都是这样吗?”马克思问他,“你还有其他的工作吗?”“没有”,那人回答道,“数年来我没有做过其他任何事情。只有通过实践,一个人才能学会操作这种机器,把难以制作的形状变得光滑和完美。”“因此劳动分工使人类成为机器的附庸”,当我们往前走时马克思对我的父亲说,“他的思维能力变成了机械记忆。” 下午和晚上,马克思通常更愿意和一些人一起,进行轻松的谈话,诸如著名的画家奥托•克尼勒和西蒙•多伊奇(奥地利新闻工作者,马克思从巴黎时期就记住了他)。不论是散步还是在旅馆后的露台上写信,父亲和女儿都形影不离。据爱琳娜说,在卡尔斯巴德,尽管她在对人的态度上仍然有着令人尴尬的直率,几乎不停地在抽烟,但她和父亲相处得非常好,“他惊人的历史知识使得我们走到的每一个地方的过去比现在还显得栩栩如生”。 对马克思来说,在卡尔斯巴德唯一令人不快的事情来自库格曼。从他居留一开始,马克思就对“这个人的挑剔或粗野”感到讨厌,“这使他毫无理由地把自己和家庭生活弄得很不愉快”。不幸的是,库格曼为马克思选择了一间位于他自己和爱琳娜之间的房子,结果是—— ……不仅当我和他在一起的时候,而且当我单独一人的时候,我都感到有他在场。我对他那种用热情的声调郑重其事地发表的滔滔不绝的无稽之谈还能忍受……但当他因闹家庭纠纷使我过于厌烦时,我就再也忍受不住了。这个学究气十足的资产阶级浅薄之徒认为,他的妻子似乎不懂得、不理解他那专注于最高宇宙问题的浮士德式的禀性,因而以极其恶劣的方式来折磨这个在各方面都比他强的女人。因此,我们之间终于发生了一场争吵;
我搬到了上一层楼,完全摆脱了他(他使我的治疗受到很大妨碍),直到他启程(上星期日)之前我们才重新和好。但我向他坚决表示,我不去汉诺威了。据爱琳娜说,库格曼夫人(爱琳娜对她怀有深深的敬爱)的丈夫总是告诉她,她对他提供给她的好处没有表示足够的感激,“在昏暗的日子里,库夫人还没有扬起自己的剧装,宏大的舞台就开幕了”。弗兰契斯卡后来写道,还有其他意见不一致的地方:马克思和库格曼在一次长距离的散步中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库格曼“试图劝说马克思停止一切政治宣传活动,首先完成《资本论》第三卷”。这一直是一个极易惹火马克思的问题。9月21日,马克思和爱琳娜离开了卡尔斯巴德,有意不去汉诺威。他们先是去莱比锡拜访李卜克内西。当时威廉•布洛斯刚被从狱中释放,李卜克内西就带着他们迎候了他。布洛斯当时是社会民主党的新闻工作者,后来成为维尔腾堡政府总理。他后来写道: 我激动而高兴地迈过监狱的门槛。门外站着李卜克内西和他的小儿子。他旁边有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孩挽着一个人的胳膊。这个人高高的个子,瘦瘦的身材,五十来岁,长长的白色胡须,只有嘴唇上的胡子是乌黑的。他容光焕发,人们可能以为他是一个快乐的英国老头。但我看过他的照片,所以一下子就认出来了…… 然后他们去柏林看望了马克思的妻弟埃德加尔。埃德加尔是一位小公务员,并以此谋生,他仍然保留着对共产主义的同情。在去汉堡看过迈斯纳之后,10月初他们回到了伦敦。 马克思第二年独自去了卡尔斯巴德。他出门在外的旅行由于与一位天主教神父的交谈而变得生动起来,马克思以一瓶法国科涅克上等白兰地成功地打破了这位神父的沉默。一到目的地,他就在家信中宣称库格曼不在,对他的健康是一个极大的帮助;
他开始享受长距离地散步,开始享受比尔森啤酒。他花大量的时间与马克西姆•考瓦列夫斯基在一起,后者是一位俄国的自由派贵族,他同样对俄国的土地所有权历史有兴趣,后来他成了伦敦的常客。考瓦列夫斯基没有社会主义倾向,但深深敬仰着马克思,这些日子在马克思的生活中逐渐占据了库格曼最近留下的位置。 警方继续密切监视马克思,但对布拉格的汇报不过是“他过着安静的生活,几乎不与别人交往,自己常常长距离地散步”。治疗很有效果,恩格斯1875年10月提到:“马克思从卡尔斯巴德回来了,完全成了另外一个人,更加壮实、容光焕发、精神饱满、身体健康,很快就能够重新全力投入工作”。 第三年,也就是1876年,马克思又回到了卡尔斯巴德。这一次他带着爱琳娜,说他过去一年非常想念她。他们按照嘱咐待了一个月,稍微进行了一些社会活动——主要是与德国大学的教授们交往,在这个圈子里所有人都希望谈论的一个问题是:你对瓦格纳怎么看?马克思的观点极尽嘲讽。爱琳娜的健康让马克思异常焦虑,在他们停留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她差一点就患上了严重的肺炎。在回程中,他们到布拉格与库格曼的妻弟、商人麦克斯•奥本海姆一起待了一段时间,之后绕道经过宾根和克罗茨纳赫,因为马克思想给女儿看一看他结婚和度蜜月的地方。 1877年,马克思没有去卡尔斯巴德,而是去了位于莱茵兰地区的小疗养地诺伊恩阿尔。他对恩格斯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到卡尔斯巴德去费用将极端昂贵,因为燕妮这一年不愿意被留在伦敦;
而且换一种饮食起居方式可能会有益处。恩格斯回了信,给了马克思一些他在1849年战役中曾用过的布莱克森林的详细地图。1878年俾斯麦反社会主义法令剥夺了马克思去德国或奥地利疗养地的机会,这一年,他不得不凑合着去了一个差不多的地方——英国的马尔文。他与妻子、女儿燕妮和外孙一起去了,三个人都病得很严重。他们在那里的时候,莉希•白恩士(恩格斯自从玛丽去世之后一直与她生活在一起)在经受长时间的折磨之后死于膀胱肿块。恩格斯按照英国教堂的仪式在她去世的床边与她举行了婚礼。马克思在下一年去了泽西,但在他的第三个外孙埃德加尔出生之后,不得不返回到拉姆斯盖特和女儿燕妮在一起。在这段时间,马克思一家都忙于燕妮•马克思的疾病——无法治疗的肝癌。1880年,马克思带着妻子首先去了曼彻斯特看望了龚佩尔,接着到拉姆斯盖特多待了一段时间。由于长时间卧病在床,又不信任医生,燕妮需要家人一直照料。到下个十年到来的时候,疾病与气候的话题充斥了马克思的信件,压倒了其他一切事情——这可以理解,鉴于马克思自己的疾病和发生在家庭中的不幸,——现在他已身心交瘁:总之,他的公开活动结束了。
马克思的自白:
您喜爱的优点: 一般人……………………淳朴。 男人………………………刚强。 女人………………………柔弱。 您的特点………………………目标始终如一。 您对幸福的理解………………斗争。 您对不幸的理解………………屈服。 您能原谅的缺点………………轻信。您厌恶的缺点…………………奉迎。 您厌恶的人……………………马丁•塔波尔。 您喜欢做的事…………………啃书本。 您喜爱的诗人…………………莎士比亚、埃斯库罗斯、歌德。 您喜爱的散文家…………………狄德罗。 您喜爱的英雄……………………斯巴达、开普勒。 您喜爱的女英雄…………………甘泪卿。 您喜爱的花………………………瑞香。 您喜爱的颜色……………………红色。 您喜爱的名字……………………劳拉、燕妮。 您喜爱的菜………………………鱼。 您喜爱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Nihilhumaniamealienumputo)。
您喜爱的箴言……………………怀疑一切(Deomnibusdubitandum)。
第3篇: 马克思作文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重要论述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节选)》(1844年9—11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节选)》(1844年9—11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0页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
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4月底—5月7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55页
空谈和实干是不可调和的对立面。
马克思:《致燕妮·龙格》(1881年4月11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73页
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1月—2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5—256页
在我们党内,每个人都应该从普通一兵做起;
要在党内担任负责的职务,仅仅有写作才能或理论知识,甚至二者全都具备,都是不够的,要担任领导职务还需要熟悉党的斗争条件,掌握这种斗争的方式,具备久经考验的耿耿忠心和坚强性格,最后还必须自愿地把自己列入战士的行列中——一句话,他们这些受过“学院式教育”的人,总的说来,应该向工人学习的地方,比工人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要多得多。
恩格斯:《给编辑部的答复》(1890年9月7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1页
没有千百万觉悟群众的革命行动,没有群众汹涌澎湃的英勇气概,没有马克思在谈到巴黎工人在公社时期的表现时所说的那种“冲天”的决心和本领,是不可能消灭专制制度的。
列宁:《社会民主党在俄国革命中的土地纲领》(1908年7月18日),《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页
如果不提出经济要求,不直接而迅速地改善劳动群众的状况,劳动群众是永远也不会同意去考虑什么全国的共同“进步”的。只有在改善劳动者的经济状况的条件下,群众才会投入运动,积极参加运动,高度重视运动,发扬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坚定不移的精神,并对伟大事业忠心耿耿。
列宁:《经济罢工和政治罢工》(1912年6月13日),《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25页
为了为群众服务和代表他们正确地意识到的利益,先进队伍即组织必须在群众中开展自己的全部活动,毫无例外地吸收他们中间的一切优秀力量,并且要随时随地仔细客观地检查:是否同群众保持着联系,联系是否密切。这样,也只有这样,先进队伍才能教育和启发群众,代表他们的利益,教他们组织起来,使群众的全部活动沿着自觉的阶级政策的道路前进。
列宁:《维·查苏利奇是怎样毁掉取消主义的》(1913年9月),《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1—42页
群众不是从理论上,而是根据实际来看问题的,我们的错误就在于总是从理论上来看问题。
列宁:《在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代表的会议上的报告》(1917年4月17日),《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3页
无产阶级政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和群众在一起。
列宁:《论立宪幻想》(1917年7月18日和8月8日之间),《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页
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
列宁:《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文献》(1917年11月上旬),《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7页
社会主义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创立的。它和官场中的官僚机械主义根本不能相容;
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
列宁:《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文献》(1917年11月17日),《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页
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
列宁:《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文献》(1917年11月17日),《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页
千百万创造者的智慧却会创造出一种比最伟大的天才预见还要高明得多的东西。
列宁:《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文献》(1918年1月下旬),《列宁选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1页
少讲空话,多做实事。
列宁:《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文献》(1918年3月),《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64页
不吸引更多的人民阶层参加社会建设,不激发一直沉睡的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就谈不上什么革命的改革。
列宁:《一文初稿》(1918年3月23日和28日之间),《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142页
少来一些政治空谈。少发一些书生的议论。多深入生活。多注意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地创造新事物。
列宁:《论我们报纸的性质》(1918年9月18日或19日),《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3页
我们不害怕群众在自觉进行建设时犯错误,因为我们只能依靠群众自己的经验,依靠他们自己动手。
列宁:《在全俄工人、农民、哥萨克和红军代表苏维埃第六次(非常)代表大会上的两次讲话》(1918年11月上旬),《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2—143页
少唱些政治高调,多注意些极平凡的但是生动的、来自生活并经过生活检验的共产主义建设方面的事情,——我们大家,我们的作家、鼓动员、宣传员、组织者等等都应当不倦地反复提出这个口号。
列宁:《伟大的创举》(1919年6月28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毛泽东重要论述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
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页
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
毛泽东:《抗战十五个月的总结》(1938年10月12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第381页
共产党员在政府工作中,应该是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共产党员在民众运动中,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
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页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毛泽东:《的序言和跋》(1941年3月、4月),《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0页
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已,则害了自己;
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
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0页
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
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1941年11月6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3卷,第809页
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2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2页
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页
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节选)》(1942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页
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1943年6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
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他们生根于人民之中,他们是人民的儿子,又是人民的教师,他们每时每刻地总是警戒着不要脱离群众,他们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因此他们就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必然获得胜利的根据。
毛泽东:《中共中央为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1943年7月2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47页
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部队中的负责同志要替士兵着想,机关、学校的负责同志要替大厨房着想,替杂务人员着想,所有的共产党员要替人民着想。
毛泽东:《切实执行十大政策》(1943年10月14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页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
毛泽东:《组织起来》(1943年11月29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3页
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应时刻注意的。
毛泽东:《为中直军直生产展览会题词》(1943年11月24日),《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73页
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有许多时候,群众在客观上虽然有了某种改革的需要,但在他们的主观上还没有这种觉悟,群众还没有决心,还不愿实行改革,我们就要耐心地等待;
直到经过我们的工作,群众的多数有了觉悟,有了决心,自愿实行改革,才去实行这种改革,否则就会脱离群众。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
毛泽东:《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1944年10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12-1013页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
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
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细心地倾听群众的呼声;
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众之上,而是深入于群众之中;
根据群众的觉悟程度,去启发和提高群众的觉悟,在群众出于内心自愿的原则之下,帮助群众逐步地组织起来,逐步地展开为当时当地内外环境所许可的一切必要的斗争。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5页
群众是从实践中来选择他们的领导工具、他们的领导者。被选的人,如果自以为了不得,不是自觉地作工具,而以为“我是何等人物”!那就错了。我们党要使人民胜利,就要当工具,自觉地当工具。各个中央委员,各个领导机关都要有这样的认识。
毛泽东:《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的选举方针》(1945年5月24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3—374页
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同志们,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我们当了人民的代表,必须代表得好。
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8页
党和群众的关系的问题,应当是:凡属人民群众的正确的意见,党必须依据情况,领导群众,加以实现;
而对于人民群众中发生的不正确的意见,则必须教育群众,加以改正。
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4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0页
第4篇: 马克思作文
阐述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并结合实际谈谈这些规律对我们的启示: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双方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贯穿于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之中并支配其他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又叫质量互变规律,它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量变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在数量上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量变与质变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趋势和结果。由量变到质变的数量界线就是度,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又叫肯定和否定规律,它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总趋势。当事物的肯定方面占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处于量变阶段,当矛盾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而占支配地位时,发生矛盾转化,量变也就转化为质变,标志着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恩格斯指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辩证法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有许多将辩证法运用得活灵活现的经典例子。例如:“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
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道出了评价改革开放要看主流的道理。又如:“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钥匙后配。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告诫人们做思想工作要尊重规律,要讲究循序渐进。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想去找工作,做兼职,特别是我们大一刚来的新生,经常也会有学姐们到宿舍来推销哪个兼职公司。但是我想说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适合出去做兼职,必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为大学生兼职既有利也有弊,兼职时,可以培养交际、处事等方面的能力。人是锻炼出来的,兼职可以让人早得到锻炼。早出炉,早得到真金。以后找工作,关键是个人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兼职的人比没有兼职的人更成熟,更能适应社会。竞争是残酷的,只有不断地充实、锻炼自己,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有些同学没有经验,容易上当受骗,还有一些同学认为兼职可以赚钱而荒废学业。能力的锻炼固然重要,但我们做事情要权衡利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过慎重考虑后再做决定。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这两种状态,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急躁冒进;
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
反对不顾分寸,盲目乱干,做事过头。就如同我们高考前的复习工作。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天才,面对数学难题一开始我们很多都不会做,但是如果你多做题目,大量的积累做题经验后,你的数学水平就会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可见唯物辩证法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可谓是无处不在,他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只有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才能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论述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表现、结果并阐述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形成原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从隔绝走向交流,世界贸易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实质:是发达国家因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即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特点: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消费的全球化。
表现:①国际贸易迅速的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② 国际金融的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③ 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④ 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⑤ 国际组织的建立。⑥ 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等。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应对之策
(一)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广泛吸收、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提供了极为广阔的舞台和便利的条件,为我们缩短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但是,经济全球化化使我国国民经济对外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使我国经济面临着其他国家经济波动冲击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同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经济霸权和文化霸权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冲击。
(二)以经济全球化为契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大潮中,中国如何消除、克服和避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为契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是当
前必须审慎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
以下应对之策: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国家的主权。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交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很难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完全分割开来,怎样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世纪我国应思考的问题。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不是别人走过的老路,也不是与资本主义隔断的绝路,而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而又符合经济全球化背景的创新之路。在走这条道路时,我国要善于同资本主义打交道,吸收和借鉴其有益的东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当前,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全球化,伴随这种全球化而来的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全球的扩散与渗透。为此,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时刻维护国家的主权,以免沦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属物。
2、继续加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利
用资本主义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使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我国把握契机,加大对外开放,一方面可以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加快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秀管理经验和经营方式,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经济管理体制。此外,还可以通过国内外两个市场、多种资金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此同时,还应逐步推进商业、外贸、金融、保险、证券、电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外商来华投资,鼓励本国企业到境外投资或经营。
3、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廉洁、高效、公开、服务型、信息化的政府,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2001 年底,中国加入了WTO。WTO 要求其成员国政府的行为必须受WTO 法律体系框架的约束,否则,违规成员国将受到相应制裁。我国虽然已经加入WTO 四年了,但政府行为还有不适应其规则要求之处。为此,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廉洁、高效、公开、服务型、信息化的政府,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4、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培养高素质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当前信息社会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通过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制度和科研院所的改制,建立起鼓励科技人才创新的机制。科技创新将推动市场发现,而市场发现又将推动人才开发,由此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同时,还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需要。
5、积极倡导并参与建立国际新秩序。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政治的全球化,一方面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另一方面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与冲突。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秩序,以处理国际社会中的各种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关系。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代表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要积极倡导并参与制定国际规则,促成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必须坚持公正、合理、平等、进步的宗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国家、民族不分强弱、大小一律平等,和平解决国际冲突和争端,捍卫国家主权。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教育活动阐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我们不能否认这是铁一般的事实。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现在就让我们谈谈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通常在历史舞台上,人们通常把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意识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把默默无闻的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置于视野之外。是因为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少数剥削阶级掌握经济、政治权利,高高在上,独断专行,似乎他们在为所欲为地主宰历史。多数人民群众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并处于私有制社会无权的地位,受剥削,受压迫,其积极性备受压抑,其历史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历史的承认。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却是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总的来说,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例如在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农民迫于残酷的剥削压力进行起义,虽没有取得胜利,推翻秦朝的统治,但是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又例如清朝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的压迫和剥削,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了历史发展的结局。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劳动群众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传播生产经验,不断地改进和发明生产工具,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历史的进步。离开了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社会无法存在,人类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正如古人所说:食必常饱然后求其美,衣必常暖然后求其华丽,居必常安然后求其乐。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物质和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经济学家…..都是把人民群众中分散的、不完全的、不系统的知识集中起来概括出来的结果。我国古代的《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是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经验的 概括和总结,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医学、农业和手工业等方面的科技成就。我国古代的万里长城、兵马俑、敦煌壁画、故宫等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国北宋时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毕升,元代纺织技术上的革新家黄道婆,英国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纺织机的珍妮机,爱迪生,富兰克林,狄慈妮等都是劳动人民出身。尽管劳动人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艰苦的生活条件剥夺了他们受教育的机会,但仍然创造出不少科学文化成果,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就不可能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都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自发地实现和完成,都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而且我们坚信这时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越高,社会变革就越彻底,越深刻,历史任务就完成的越顺利。奴隶起义、农民起义运动、无产阶级革命都是人民群众参与的社会革命。例如,斯巴达克斯率领的奴隶起义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为新兴的封建制扫清了障碍;
法国大革命为封建王朝土崩瓦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我国的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切的革命运动都是由人民群众起来摧毁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斗争,离开人民群众的参与,都不可能获得成功。由此看来,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条件,但也存在着许多有待完善和改进的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还有不完善之处,科学文化还比较落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相关热词搜索: 马克思 作文 马克思作文 马克思作文 关于马斯克的作文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