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工作简史心得(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工作简史心得5篇
实验室大鼠的抑郁生活
2015年5月,新西兰议会开全球国家先例,通过《动物福利法修正案》,在法律上承认动物也像人类一样具有情感。该法规定,从此必须认识到动物具有情感,因此在畜牧等情境下,必须适当维护动物的福利。在这个羊比人多的国家,这项声明意义重大,但这项看起来“荒唐”的法律与类似泰国对战象的信仰不同,它起源于2012年7月7日在剑桥大学,诸位神经生物学和认知科学的权威专家共同签署的《剑桥意识宣言》,《宣言》提到的对动物情感的共识:非人类动物,包括所有哺乳动物、鸟类,以及章鱼等其他生物,均拥有负责产生意识的神经基础物质。换句话说,这项宣言就是在表达动物也有情绪和情感,在对待一些遭遇的时候,他们也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
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但诸多企业同样认识到了动物也有情感,于是制药公司利用这一点为了测试抗抑郁药物的有效性,200只大鼠被放进了实验室。为了形成参照对比,200只大鼠被分成两组分别放进注满水的玻璃管内,一组大鼠无论如何尝试都爬不出玻璃管,15分钟后大多数会放弃努力,另外一组在第14分钟时被捞出来擦干、给食物,休息一会儿再重新丢回管子,这一组一般到20分钟才会放弃努力。
文字读到这里,我想到的除了可怜的大鼠被投进不愉快的实验,还有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提出的“习得性无助”,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提到的“摘苹果法则”。由此我更是想到了怎么教都教不会的后进生在教师“捶胸顿足”时他会产生的心态,是不是也像这些大鼠一样,内心也做过许多努力,也有很高远的渴望,但因为一些无法表达的原因才逐渐选择放弃。
在塞利格曼的实验中,狗在每次尝试逃出笼子时都会被电击,多次实验后,即使笼门打开,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习得性无助”就是多次失败后的自我放弃。
在我进入这所学校的第一年,我任教的是三年级两个班的数学,在我与他们都相互陌生的那段时间,有个叫殷慧文的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不是因为后来才知道的她的家庭状况,而是她的主动性让我产生了成就感,同时她的实际成绩与她的主动性完全不成正比,这种反差又让我产生了挫败感,矛盾的情绪促使我一定不能放弃这个孩子,毕竟对那时候的我看来,她对学习充满渴望。后来我上课会多关注一下她,她一举手我就给机会她发言,下课我会问她“这节课学得怎么样”,再后来放学后她开始主动要求留下来让我给她布置题目,她要在学校留校学习。不知道是我的努力不够,还是她的基础过于薄弱,总之到了下学期,她再也不找我要题目,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拉她一把。也许就是这样的反复失败,让我俩几乎都选择了自我放弃。
这一年结束后,我去了一年级,他们的学习状况我没有功夫了解更多。只是现在再想起那段日子,可能那时候我是她紧紧抓住的一根稻草,是我不够扎实让她怎么爬也爬不到她期望达到的高度,可能累了,可能碰壁太多有点痛了,总之是放弃了,任自己在谷底慢慢游走,盲目的跌跌撞撞,混混度日等着小考毕业。
即使现在的我,我好像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帮助她,当初对她几乎快产生的放弃的心,大概也是作用在我身上的“习得性无助”,内心无比抱歉却无能为力,后来只能告诉自己,“任何一个后进生,只要他想学,我就要给足101分的力气拉紧他”。
“摘苹果法则”与皮亚杰认为必须在适应儿童认知水平的前提下才能促使其心理健康成长的“认知发展理论”相对,它认为通过适当的方式,可以指导人进入最近发展区,从而展现出比自己同龄人常模更高的发展水平。在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时期,“最近发展区”和“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东西方在认知发展领域的两大阵营。对于这两大认知,我更愿意选择给我的学生们种下一颗苹果树,通俗点来讲,就是要帮助孩子们建立学习自信,才会有动力参与学习。
在我进入这个学校的第二年,我承担了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二班有个叫叶守沐的小男孩,长得干净清秀,言语也不多,在一群刚从幼儿园上来、没有规矩乱动乱跑的孩子中间,显得特别乖巧,因此我对他总会忍不住多给一点关注,自然他的变化也都在我的眼里看的清清楚楚。
一年级下学期,可能终于适应了小学生活,跟同学们慢慢打成一片,开始和其他男孩子们疯跑打闹,课上爱讲话开小差,作业常常不能及时交来,老师站在旁边才会记得写作业,对他这样的改变,我总是提醒他、教育他,甚至严厉批评,都没看到实际效果。
直到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他的成绩并不理想,他妈妈大概也看到了他的退步,小窗口主动找我聊了一次,也就是那次谈话让我意识到我的方式并不适合这个孩子。叶妈妈跟我说“全老师,麻烦你上课多点他回答问题,他可喜欢你了,就是有点害羞胆子小,经常想好了还没举手问题就过去了,还没想好却正好被点起来,但是每次你一点他回答问题,他放学都会一路上特别高兴地跟我说今天全老师点他回答问题了”。结束聊天后,我思考了很久,或许是因为对他的期望起点高,所以是我在心里给他挂了一颗很高的“苹果”,非要他很轻松的摘到,但他实际并不能到达那个高度。于是我把“苹果”挂在他跳一跳就能摘到的高度。课上提出一个问题,会看一看他,他一举手我就点他,他没举手会多等一两秒。仅仅只是举手发言这样一个小小的调整,我就特别惊喜的看到他的改变,作业再也没有迟交,课上也再没有跟周围同学讲小话,期末考试分数相当高。更暖心的是,懂事的孩子知道冬天我的手总是冰凉,于是每天一看到我就会把兜里揣着的迷你暖手宝塞到我手里给我暖手。
我知道自己的经验不足,在教学组织方面有很大的缺陷,也知道自己在对待学生时有很多处理不当的地方,但我很感谢那些让我有思考的孩子,正是因为他们,我才能意识到自己哪些路走得是对的,哪些路需要停下来重新寻找方向。他们年龄还小,以后还会影响更多的老师,我的教龄很短,以后也会遇到更多影响我的学生,我希望,在今后的路上,无论是我还是他们,能一路小跳摘到更多苹果,看到更好的风景,走到更高的地方,得到更大的收获。
学 号:
翻译简史讲座心得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 部:
指导教师:
讲师
2016年05月14日
翻译简史讲座心得
今天,听了王佳老师的讲座,获益匪浅。
翻译是门学问。在翻译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翻译界泰斗用自己或朴实,或华丽,或激昂,或沉稳的语言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让后辈,让各国文化在其中相交融,相了解。从而达到翻译界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从诺亚方舟,彩虹约记,巴别塔这些附满宗教色彩与奇幻意味的圣经故事里,我们感受到了翻译的神圣。老师讲到,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的交际需求产生了翻译。 著名作家于冠西说:“人类文化从整体来说,是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汇聚、交流的产物。”不同文化的交流必须通过翻译来完成,没有翻译就没有文化交流。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相互转换的过程,更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环境氛围,独特思维方法、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造就了不同文化的独特内涵和文化特色,呈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阻碍了信息的交流和沟通,给翻译带来一定阻碍和困难。因此,如何成功跨越文化阻碍,寻求恰当翻译策略,从而实现高质量跨文化交流,进而推动文化传播,是翻译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各国翻译者的不懈努力与钻研则是克服这一障碍的有力武器。
“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时候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常保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季羡林如是说。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有利于语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众多翻译理论的讲解也使我感受颇多。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到“译事三难:信,达,雅”。其根据支谦的《法句经序》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总结而出。当然,其中的雅只是针对特定的翻译对象即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精理微言”,针对特定的读者对象即中国的士大夫。我也见识了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泰斗林纾。其古为洋用,又快又好,不懂外文的翻译特点让我大开眼界。而归化和意译与目的论的运用,则为翻译理论界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原则,则让我对翻译又有了新的理解。当然,其后讲的周作人,钱钟书,杨绛,杨宪益,傅雷等翻译大家的理论也让我受益匪浅。
老师也涉及了翻译的文学流派,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学派的讲解,这些内容更提高了我对翻译的理解。
通过这次讲座,我学到了很多有益并且有趣的知识,也明白了翻译这条道路需要更多的仁人志士去充实去铺垫,更多的是通过前辈们的理论提出与总结,让我在翻译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顺畅,并且让我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下亦能接受西方先进的文化,充实自身。翻译,促进中西文化相互交流,促进各国人民友好往来,让我们的世界更加多彩,更加美好。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翻译技巧,让自己更充实,更美好!
作为人类的一部分,我每日埋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兜兜转转,常常显得盲目而不自知。这次阅读《人类简史》,书中的历史视野和全球视野给予了我豁然开朗的感受。想要知道“我”,就要了解这个世界上的“我们”和“他们”。作者试图带领读者站在一个类似太空卫星的高度,看清历史的趋势。我时而惊呼作者的才思敏捷,时而沉思现代生活中的有关的细节。现将摘录两段书中的话,并写下随感。
【原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有许多本该会让生活轻松省时又如意的发明,像是洗衣机、吸尘器、洗碗机、电话、手机、计算机、电子邮件等等……
【随感】这一点我深有感触,这些发明的出发点是节约时间方便我们的生活,但真的因此轻松了吗?比如以前手洗衣服,几个星期洗一次。平时穿稍微脏一点的衣服,心中很淡定,不会急着去洗。真正洗的时候,一次性洗大量衣服也不是很费时。但是现在有了洗衣机,一旦积累了两三件就忍不住去洗。基本上两天洗一次,洗完又着急晾晒。有了洗衣机把我们生活的步调加快了很多,我们变得更忙了。书中举了手机回对方消息的问题,也是证明了这些发明事与愿违。看上去有了手机相比以前的信件,我们省下来了联系对方的许多麻烦,但是因此我们变得更渴望对方立马响应,我们收到了更多的资讯,我们变得更忙更累了。通讯方式虽然升级了,但是我们的大脑和几十年前人类的大脑几乎无异,所以疲于应付。
【原文】不管是基督宗教、民主还是资本主义,都只是由想象所建构出来的秩序,而要怎样才能让人相信这些秩序?第一,对外的说法绝对要坚持它们千真万确、绝非虚构。……第二,在教育上也要彻底贯彻同一套原则。从人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要不断提醒他们这套想象建构出来的秩序,要在一切事物中融入这套原则,不管是童话、戏剧、绘画、歌曲等。
【感悟】人之所以能和陌生的人相互合作,是由于大家都相信一个秩序。作者认为这是智人和其他动物大不相同的地方。即使是聪明的黑猩猩,有没有哪只黑猩猩会举起手号召大家一起联合起来建房子。但是“人”却可以“在一起”,我联想到学校的班级建设也是如此,几十个成长背景迥异的孩子最后能亲如一家,得益于孩子们都相信班里规范明确的秩序。班主任从新生入学开始,对内就不断通过各项活动提醒学生这套想象建构出来的秩序;
对外,不断宣扬自己的带班理念千真万确、绝非虚构。
《人类简史》读书心得
《人类简史》是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的作品,以希伯来文出版后迅速被翻译成为近30种文字,受到全球瞩目。本书的作者很有自己的思想,如胡适先生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的想法有些天马行空,想常人之未能想之事,可是他的假设又是在现有的证据上做出来的,也不能说他不对,能将历史写得别有一番风味,值得大家阅读。我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本书中的心得:
1 作者在第六章后半部分论述了想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我们的各种法典条例是想象,我们的统治者(广义上的,宗教,社会等等)靠虚构的想象编造故事来让他人相信并信仰它们。作者用标致汽车公司的例子说明“公司”也是出自于想象,是虚构出来的概念,之所以能够相信公司的存在,是因为董事会这么相信,公司请的律师也这么相信,办公室的同事这么相信,银行人员也这么相信,所有人都这么相信。想要解决到现有的想象,就必须想象出更强大的东西才行,这就是社会的发展。本章最后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构建出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前方。其实只是到了另一间更大的监狱,把活动范围稍稍加以扩大“,当你真正地意识到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的想象,你的money是想象,你信仰的宗教是想象,你打篮球遵守的规则是想象,你的亲密的人是想象,就连你自己都是想象,或许你能感受到一点点不同释怀自信抑或感觉有趣或者其他感觉在高中的时候,自己也曾想到这些,也曾认为自己以后的生活会是自由的,但却不知觉已经忘却自由的概念,为身边所有想象的秩序所禁锢。
2 第八章,历史从无正义,”不管是自由人/奴隶、白人/黑人、富人/穷人,都只是虚构的想象所建构出来的。然而历史的铁则告诉我们,每一种由想象建构出来的秩序,都绝不会承认自己出于想象和虚构,而会大谈自己是自然、必然的结果。举例来说,许多赞成奴隶制度的人就认为,这是自然现象,并不是人类所发明出来的一种制度“,”如果你问一个白人至上主义者为什么赞成种族阶级制度,他几乎一定能跟你滔滔不绝地来场伪科学讲座,告诉你不同种族之间本来 就有生物学上的差异,比如说,白人的血液或基因就有什么特殊之处,让他们天生更聪明、更有道德感也更勤奋“,但是事实证明,很多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想象都是放屁,所以当别人试着给你洗脑(可以自己想象任何符合”洗脑“概念的场景)的时候,你就当他们在放屁好了,听个响就过了,最终要有自己的对于事实的理解与认知,坚定自己的立场。”正义“,这里在我看来不如说是”公平“,历史从无真正的公平,这点我始终相信。
3生命的意义部分,让我对于生命的意义又有了不同的思考。简单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让自己快乐,这个和我之前的认知符合。对于快乐,作者又把我的思考领入了另一个层级。什么是快乐呢快乐不只是“愉快的时刻多于痛苦的时刻”这么简单。相反,快乐要看的是某人生命的整体;
生命整体有意义、有价值,就能得到快乐。快乐还有重要的认知和道德成分。价值观不同,想法也就可能完全不同,例如有人觉得养小孩就像是个悲惨的奴隶,得侍候一个独裁的小霸王,但也有人觉得自己真是满怀着爱,正在培育一个新的生命,生活有意义,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饴;
生活无意义,就算在顺境中也度日如年。不论是你想要实现什么,最终你获得的感受都是想象的错觉,当然了这篇读后感也是我生产出来的错觉而已。人类的生命从纯粹科学的角度来看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就像我们常说的,谁死了地球还不是照样转哪怕有一天人类灭绝了,宇宙还是该怎么运行就怎么运行。所以我们对于生命的意义的理解,也都是想象。所谓的快乐,就是让自己的价值观被集体的价值观所认同,换句话说就是让自己的想法尽量和身边的人的想法一致,这样觉得得到了认可,觉得生命有意义,从中得到快乐。这个结论听起来似乎很叫人难过。难道快乐真的就只是种自我的欺骗吗我想现在是的,设想某一天地球上只有你一个人类了,没有价值观的束缚,没有他人的舆论压力,没有法规的约束,你现在所能想到的快乐是不是完全都没有意义了呢,因为在那时自我欺骗已经得不到快乐了,并没有人在乎你,也不会有人管你。
4人类也是从低级动物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逐渐成为当今的现代智人,虽然现在我们是整个生物链条的最高级物种,但并不意味着进化已经结束了,相反,人类也许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进化,而进化的速度很可能是非线性的(越来越快),想象下在长达数百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大部分时间处于食物链的中间位置,而在大约10万年前才真正有了智人这个物种,而大约7万年前,随着智人的认知水平的大爆发,人类才第一次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万年人类有了农业革命,而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是近几百年的事情,可以看出人类的进化正在加速前进,而7万年前可能出现的是一个奇点,从此人类的认知水平飞速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仍然在进化的过程中,大脑,身体,以及心理层面很多都还跟原始的动物类似,正因为如此,在现代社会,人类很多认知偏差和谬误导致了很多现代问题,丹尼尔卡尼曼的书籍当中对此做了很多很好的描述。未来人类还在不断进化,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我们认知上的偏差,也许我们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
以上就是我对《人类简史》的一些心得体会,简单说来,这本书颠覆了一些我们以前的习惯性认知,也打开了更广阔的思路让我们去思考,去探索。而作者对于30多种语言都自己翻译,并结合其文化语言特点进行了修改使得更加适合每种语言的读者。这种做法也使得我深深折服,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够学习这本书,并从中受益。
这让我看到了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以受害者的心态来描述和以负责任者的心态来描述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但是事实却是一样的。再比如一个简单的例子,两个人走在沙漠里,只有一瓶水但是那一瓶水不小心被打翻的时候,悲观的人会说,天哪,我们就只剩下半瓶水了,但是乐观的人呢,他就会说,太棒了,我们还剩下半瓶水呢。
这就是这一件事给我带来的启发,也就是教练技术中常说的没有对错,还有受害者和负责任者的心态。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