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完整文档)

时间:2022-05-27 10:06:03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完整文档)

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4篇

【篇一】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

在路上电视剧观后感

  永远在路上电视剧观后感  《永远在路上》是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八级专题片。该片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反腐败斗争以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为什么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首先,该片深刻反映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了我党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立场,有目标,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老虎苍蝇一起打,表明了执政党的立场、态度。作为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要增强党员的凝聚力必须要统一思想,认清形式,联系实际、求真务实,把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体现到党的为民服务建设的各个层面,要深入基层开展宣传教育,让党的政治理论、具体行动深入人心。
  其次,《永远在路上》用真人真事案件印证了“四风”不除党继续为民执政的根基将会动摇。片中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大量案例表明,领导干部蜕变为腐败份子,很多有着共同人生历程,在领导岗位之初,还能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但随着时间推移,便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一些自认为是小节的事上放松自己,对别人的贿赂从心怀忐忑到半推半就,再到欣然接受,最终欲罢不能,滑入违法违纪的深渊。“打铁还需自身硬”领导自身都不能约束自己,谈何履行好主体责任。街道、社区党委书记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放弃责任,不管不问,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作为一般党员,要以前者为鉴,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加强廉洁自律,真正做到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第三,执政党永远会面临与腐败的斗争。腐败,自人类文明史以来就一直存在,任何公权力都面临被腐败侵蚀的风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改进工作作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八项规定”点燃了人们的希望,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就是我们工作的根本标准,方向明确了,就要保持定力,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坚持下去就是“人心向”,一旦反弹就会“人心背”。我们要用扎扎实实地成效取信于民,让群众不断看到、感受到、享受到更多全面治党的成果。
  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是一部触及灵魂、发人深省的反腐之作。该片揭露一些腐败分子犯罪始末及其给党和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深刻剖析了落马贪官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坍塌过程,剥去了贪官正人君子的伪装,体现了腐败必被惩、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客观规律。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敢于直面拒腐防变的严峻挑战,不断提高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做到严于律己、廉洁从政、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切实担当起时代和历史赋予党员领导干部的重任。论语中“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道出了一个执政规律:一个政权的繁荣昌盛来自于执政者的清正廉明,清廉政治的最好榜样,来自于执政者的表率作用。纵观历史和古今中外,领导干部带头都是最大的带动力、贯彻力、效仿力和执行力。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来为公,可以为民造福;用来为私,却能使人陷入迷乱。结果的好与坏,全在于如何看待权力,如何使用权力。实践表明,审慎对待手中的权力是廉洁从政的重要前提。党员干部要远离腐败,必须树立起对权力的敬畏之心,谨慎用权,规矩用权,让权力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敬畏权力,应当发乎内心。真正做到这一点,殊非易事。从个人来讲,党员干部必须从提升党性修养、强化廉洁自律意识着手。新修订的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为广大党员干部设定了高标准,划出了清晰的红线。权力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更是殷切的期盼。党员干部当时刻守住底线,朝着高标准努力,始终铭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从严从实用好权力。
  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荣辱。郭伯雄、徐才厚、周永康等的堕落事实告诉我们:腐败之路是死亡之路,要防止滑入这条死路,必须把握自己,善于运用国法党章管好自己,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人生追求,分得清黑白,辨得清真伪,看得清是非,克己自律,严于自律,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永远在路上》是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八集反腐题材的专题片,采访了7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纪检干部,采访苏荣、周本顺、李春城等10余位因严重违纪违法而罗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剖析典型案例,讲述鲜活的监督执纪故事,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也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正风肃纪,锲而不舍纠“四风”,赢得党心民心。
  观看后,自己感触颇深。自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我们每一个人都深深感受到了党中央反腐惩恶的坚定决心,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看到了“老虎”“苍蝇”一起打,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一查到底,正是这样的决心和有力行动,促进了党风政风好转,带动了民风社风的转变。看到这样的形势,我们有了很强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因为我们的政党在进步,我们的国家在前进,我们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中国梦”总有一天会实现。然而,反腐之路,任重而道远,正如影片片名所含的深意一样,反腐永远在路上。那么,谁应该拿起“反腐”这把利剑,为中国的奋起披荆斩棘,为中国的前进清扫障碍?难道这仅仅只是那些工作在纪检监察战线上的工作人员么?我却认为,反腐倡廉,人人有责,廉洁做人,从我做起。不管你是一名政府官员,是一名基层公务员,是一名企业家,还是一名普通的人民群众,都应该肩负起反腐的责任,或者是约束自己廉洁从政,或者是刚正不阿,又或者是发挥监督。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身的角色出发,发挥小小的作用,积小胜为大胜,积硅步至千里,促进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态和社会氛围呈现风清气正的态势。
  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的税务干部,我坚持把“为民服务,清正廉洁”八个字作为目标和追求。思想上,我始终抓好学习教育,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第一位,结合当前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党纪党规,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加强警示教育和预防职务犯罪教育,进一步树立廉洁意识,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言行上,牢记为民服务宗旨,认真刻苦学习税收知识,不断提高纳税服务水平。严格遵守党纪党规,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真正做到集干净与干事于一身,勤奋与廉洁为一体。很喜欢一句话:“有一种品格叫廉洁,有一种精神叫奉公,有一种态度叫责任,有一种境界叫淡泊。”在此共勉。
  观看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八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感触很深。
  《永远在路上》带给我们是心灵上的触动、思想上的教育、行动上的推进,我们应该回过头来认真审视自己、检讨自己、改造自己。观看之后心中有一个强烈的触动:那就是中央反腐败的决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扫清前进道路上腐败分子的决心!再大的老虎,只要违纪违法,都没有护身符,都只有一个结局:落马!
  该片通过剖析典型案例,讲述鲜活的监督执纪故事,深刻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正风肃纪,锲而不舍纠“四风”,反腐惩恶,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把纪律挺在前面,越往后执纪越严。全面从严治党不光是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还需要立规矩,推动反腐法治化。正向勃发,吹响号角。
  在大众媒体上展示巨贪们的丑事恶行,这是一种痛,也是一种自信。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反腐是一场必须赢不能输的斗争。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以“八项规定改变中国”,反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四年来,中央以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看见并享受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成果。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从这个角度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是一份反腐斗争的成绩单,是一份阶段性的答卷。
  如今,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新征程中,更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久久为功地聚起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大能量。“赶考”未有穷期,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篇二】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

《脱贫攻坚在路上》观后感

我国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为进一步汇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磅礴力量,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通俗理论对话节目《脱贫攻坚在路上》,已于昨日(4月12日)20:00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并于4月13日22:00在四川卫视播出。

《脱贫攻坚在路上》共四集,分别为《一个都不能少》《下一番“绣花”功夫》《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节目紧扣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根本主线,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重大主题,深刻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恢宏展现推进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系统总结全球贫困治理的中国方案,深入探讨提高脱贫质量的方法路径,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既给人以信心又给人以力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脱贫攻坚的战略决策,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系列部署和重要论述。小康路上,一个人都不能少!庄严的承诺,彰显了怎样的使命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有哪些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脱贫攻坚在路上》第一集《一个都不能少》,从人类痼疾、历史使命、人民至上等方面回答了如何消除贫困这一时代之问,回答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背景、深层考量与重大意义。

陕西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宁德,节目中将呈现习近平总书记探索扶贫之路的珍贵历史影像。河北阜平、湖南湘西、贵州遵义、四川昭觉,追寻总书记的脚步,感受人民领袖的情怀。节目还将展现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凉山州“悬崖村”曾经的惊心动魄的上学路,以及现在的几年来的种种变化。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还很艰巨,群众脱贫致富增收的长效产业稳定性还不强,巩固成果长效机制有待完善,精准施策,发展扶贫产业,全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力争让剩余兜底保障人口全部脱贫退出,确保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篇三】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

《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

近日,由人民日报社出品的扶贫纪录片《中国扶贫在路上》,在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首发,并将在全球多家媒体播出。纪录片摄制历时3年,从全国近1000个扶贫典型中筛选出21个典型案例,分为《减贫之路》《扶贫智慧》《志启未来》3个篇章。

纪录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遵循,精选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等领域案例,邀请国务院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进行点评,多维度、多角度阐释中国扶贫方案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变。

本片以权威史料文献、真实扶贫案例、生动叙事方式,生动记录中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充分彰显党带领广大人民脱贫致富的历史担当和为民情怀,系统展示我国扶贫成就和世界贡献。

《中国扶贫在路上》纪录片深度讲述“中国扶贫 第一村”赤溪村扶贫开发的历史。

通过这几年扶贫工作,一方面为群众办了些事情,增长了见识;
一方面,在 与各单位同事、村干部、村民打交道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收获很多,感悟也很多,现与大家分享。

怀着一颗真心来帮。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深感农民之苦,我的父母都是 70 岁左右的人,这么大 的岁数,还日夜不停地在地里劳作。我在江西当过两年村官,来十堰的头三年从 事“三万”活动,可以说,一直都是从事农村工作,一直在与农民打交道。在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不能忘了农民,不能让农业农村拖社会发展的后 腿,扶贫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一件又一件实事,为党分忧,为民解难,为夯实党的 执政基础、筑牢党的执政根基添砖加瓦,为提高党的信用度持续“充值”。作为 入党十八年的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工作中时刻保持赤子之心。

帮助群众,引导群众。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年代,写了许多非常经典的文章和调查报告。他在多篇 文章中指出,党员干部首先要当小学生,但也不能当群众的尾巴。我们在工作中, 一方面要办大量的、琐碎的、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以争取群众对我们的支持, 一方面要注意帮助群众转变不良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 引导群众。

【篇四】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

《脱贫攻坚在路上》观后感

我国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为进一步汇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磅礴力量,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通俗理论对话节目《脱贫攻坚在路上》,已于昨日(4月12日)20:00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并于4月13日22:00在四川卫视播出。

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在我们奋力奔向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要解决这个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小康建设短板,是其中一项必须要完成的重点工程、必须要啃的“硬骨头”。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还有庞大的贫困人口亟待脱贫,还有许多贫困地区亟待脱贫摘帽。尤其是,当前容易脱贫的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大多是居住在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地区的深度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从现在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2020年还有3年时间,脱贫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全力以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在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基础上,十九大为下一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做了具体部署,脱贫攻坚战进入关键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脱贫要继续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篇大文章。“精准”就是要解决好“谁贫困、扶持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在贵州考察时,对扶贫工作提出“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成为我们扶贫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方式。坚持“六个精准”,在扶贫工作中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就是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从一户一户做起,再由点到面,由量变到质变,提高扶贫脱贫效果。

扶贫脱贫要扎实推进,讲究实效。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也就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多策并举,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同时,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提高贫困人口的生产劳动技能,培育脱贫的内生动力,在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支持下,贫困人口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并走上致富之路。

扶贫脱贫要善于发挥全社会齐心协力扶贫的合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体是党和政府,但从根本上实现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除了党和政府必要的财力、物力等政策支持,还应在党和政府扶贫政策的推动下,不断加大全社会力量扶贫的力度。在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形成结对帮扶的扶贫协作关系;鼓励企业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使扶贫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参与到扶贫工作中,从而形成全社会大扶贫的格局。对于参与扶贫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财税优惠政策待遇。

扶贫脱贫要经得起检验,得到广泛认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不是做到贫困人口脱真贫、真脱贫,贫困县是不是脱贫摘帽,还必须做到脱贫验收精准。要坚持精准的脱贫标准,做到脱贫到人到户,对于贫困发生率必须低于2%(西部地区低于3%)、脱贫人口错退率必须低于2%、贫困人口漏评率必须低于2%和群众认可度必须高于90%这四项指标,其中任何一项指标不达标的贫困县,坚持不予退出,使扶贫脱贫工作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总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是兑现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的重点工程,必须众志成城,群策群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奔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脱贫攻坚是各级党委政府当前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不过有些贫困户坐等扶贫干部主动上门、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送福利的现象层出不穷。贫困户明明有充足的劳动力,明明可以靠自己劳动脱贫致富,但贫困户好吃懒做,得过且过的生活,可他们就是不行动。而且有些贫困户产生了“日子过不下去有国家政策兜底”的心态。久而久之大部分贫困群众便只想“得”、不讲付出,只求利益、不思进取。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有少数贫困户出现了这样的心态:“我们是穷人我们怕谁!”这样的心态让我镇帮扶的干部很麻木,他们认为脱贫是干部们的事,与自己无关紧要。我们只能带着责任干,带着信心去干,贫困不是爬不过去的山,贫困不是跨不过去的河,我们始终与贫困户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这样,才能迎来了人生中真正的豁然开朗,才能为贫困户带来希望的回响,才能为贫困户点燃希望的光芒,用坚守让希望发芽。

面对当前的贫困户的困境,就是充分发挥好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引领贫困户思想根源上斩断“穷根”,不仅要为贫困群众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更要厚植贫困地区精神文化沃土,精准对接贫困群众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在加强政策宣传之外,引导贫困村树立良好新风,建立符合脱贫需求的乡规民约,让贫困户走出困境。

最后,通过帮扶人和贫困户共同的点点滴滴努力,就像黑夜里的一道曙光,无私的帮扶照亮了贫困户家庭的前程。在新的征程,帮扶人更加扎实的作风,勇于担当责任,继续以精准为方向,用行动和实干,用真心真情真力真扶贫,回应贫困户的更多期待,脱贫攻坚我们奋力前行,脱贫攻坚永远在路上。

相关热词搜索: 观后感 扶贫 中国 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 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 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800字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