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驻村干部进入角色慢,存在走读式问题整改(精选文档)

时间:2022-05-29 20:30:02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驻村干部进入角色慢,存在走读式问题整改(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驻村干部进入角色慢,存在走读式问题整改(精选文档)

驻村干部进入角色慢,存在走读式的问题整改4篇

【篇1】驻村干部进入角色慢,存在走读式的问题整改

白关镇群众评议驻村干部会议记录

为推动广大乡镇干部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白关镇大力推进乡镇干部驻村工作改革,把对驻村干部工作的考核权交给广大农民群众。连日来,芦淞区白关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和站所负责人共40多人组成13个工作督导组,顶着烈日交叉深入到13个村,走访500多个农户,并向每个农户发放一份群众满意和入户率的测评表,请群众对驻村干部(一支书)进行测评,经过测评,干部的平均入户率高达98%,群众的满意率达95%。
  白关镇驻村干部深入走访群众已形成制度,驻村干部每个季度至少对所蹲点村(居)85%以上的农户进行一次走访交流,每月至少两个晚上进行“夜访”,重点走访上访户、特困户、计生对象户、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老党员、老退伍军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威信高的人员和基层群众,重点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了解群众的所盼所想,切实帮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解决生产生活上的难题。为切实保证此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镇党委、政府坚持经常性和集中督导,并成立督导组,每个季度在各责任区随机抽查一个村,进行民意测评,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评价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

【篇2】驻村干部进入角色慢,存在走读式的问题整改

当前驻村干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三不到位

“三农”工作是我们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选派机关干部驻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而驻村干部作为村情民意的调研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群众信访的调解员、富民强村的服务员、制度落实的监督员和组织建设的督导员——使命重大。绝大多数驻村干部进村到岗后,基本上能牢记职责,以热情、良好的风貌,务实的作风走门串户,倾听民声,排查问题化解矛盾,虚心好学投身实践,真抓实干出谋划策,赢得了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认可。但是,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三不到位”。

(一)三种认识不到位。

首先是驻村干部自身认识存在“机关化现象”,少数驻村干部还是一味地“朝九晚五”,没有抓住农村工作的特点来安排作息时间。“筹资攀比现象”,从《驻村日记》反映上来的内容可以看出:“我们的后盾单位一分钱不给,怎么开展工作”?“你筹资2万,我就要3万”……此种观念给许多驻村干部造成了很大压力,有“资金”就是英雄,无“资金”就是狗熊的思想把农村发展单纯地归结为一个资金问题这是错误的。“虎头蛇尾现象”一些驻村干部开始信誓旦旦雄心勃勃,且把农村工作过于美化和简化,一旦入驻后发现所面临的问题比想象的繁重与复杂,就开始泄气、埋怨、打退堂鼓等。其次是乡镇干部、村干部认识不到位。个别乡镇干部对驻村干部不主动过问、不主动支持,甚至还存在把自己原“分片负责”的该村工作一股脑儿推卸的现象;
村干部对驻村干部存在误解,只热衷于向驻村干部要钱要项目,而其它事情村干部则一竿子插到底,没有给驻村干部真正锻炼实践的机会。再次是后盾单位认识不到位,存在应付、凑合的思想,要么是所派出的干部是单位的“垃圾”人才,要么就派出后盾要求其“婆家”、“娘家”两边照应,导致驻村干部疲于奔波,精力分散。

(二)四个形象不到位。

一是学习形象不到位。驻村干部大都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文化知识,但又普遍存在农村工作方面知识缺乏,有关政策精神没有吃透、易讲外行话,还有就是不愿学习科学的工作方法,“三板斧”砍到底。处理不好与村干部的关系,处理不好与党员村民的关系,处理不好与普通群众的关系,把“学习”粗俗地认定为一起吃喝、一起吹牛、一

起打牌赌钱。二是务实形象不到位。驻村干部没有深入村户走访调查了解村情民意,而是整天呆在村委办公室“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几个月连村里有多少困难户、多少党员皆不清楚。想得壮志凌云,却不能脚踏实地,整天夸夸其谈不干实事正事,为了应付某些检查就“东施效颦”生搬硬套。三是吃苦形象不到位。驻村干部进入农村这所“吃苦”的学校,不能端正思想,以苦为乐,对无住处、无办公室、无厨房等情况,到处抱怨,总把自己认为是去那里当“官”享福的。不能以人为本,换位思考,对农民疾苦冷漠,不能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地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四是自律形象不到位。有的驻村干部不能体谅农村的难处,经常在村干或村民家海喝山吃或利用“特殊”身份低价购买农副产品,或在村委报销本应由个人承担的各种费用,或公款请吃或参与群众性变相赌博等。

(三)“三做”,工作不到位。

一是“做秀”现象。驻村干部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党员群众当中,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无法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态,无法掌握社情民意。《驻村日记》的内容也成了“做秀”汇报。重“唱功” 而轻“做功”出谋划策时除了让群众听得热血沸腾之外,一到实践动手环节就出现盲目蛮干、弄虚作假或是搞成劳民伤财的半拉子“做秀工程”。二是“做客”现象。有的驻村干部打着为民办实事的大旗,却是下乡充当“客人”。下村后不是到急需帮助的贫困农家干实事,而是“窝”在村干部或熟人朋友家里闲聊,偶尔外出遛几圈也只是走马观花——此为“看客”。下村后实事没干多少,却到处指手划脚,甚至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到处散布一些小道消息,仿佛他“天上知道一半,地上全部知道”才不愧为“形象”——此乃“说客”。进村入户后不图干事就讲吃喝,东家跑西家转,东家吃干鱼,西家吃土鸡,南家提只鸭,北家弄壹酒,整天游哉悠哉,满面通红摇摇晃晃醉生梦生——此为“吃客”。只有的驻村干部是“左边不靠岸,右边不停船”,名义上是驻村入户,实则却是“云游四海”,拿着薪水到外边游山玩水或干第二职业去了,老百姓见他就如“神龙”见头不见尾——此则“稀客”。三是“做官”现象。虽为少数,但影响十分恶劣。他们高高在上,把农民看成一个管理对象、教育对象或发泄对象,对群众总是一副钦差大臣的派头,除了耍嘴皮子,就是耍威风,或是耍流氓耍手腕;
作风武断、态度横蛮、华而不实,上欺下瞒。

二、思路及对策

(一)提高认识,纠正思想。

首先,驻村干部要认识到农村工作的特点。村干部、村民在家的主要时间是晚上,驻村干部要多运用“农民夜校”、“农民课堂”等形式统一思想、开展工作;
白天要走到田间地头一起劳动一起交流,要“两像”(进到村里像个干部,蹲到田间像个农民),晚上要多走访,多亲民情、多察民意。其次,筹资是件实事和好事,但赠人以鱼不如赠人以渔,要帮助村民更新思想观念。乡镇干部、村干也不要一味给驻村干部在筹资上派任务、压担子、抓辫子,而是帮助出点子、谋路子。再次,后盾单位要充分认识驻村工作的重要性,要切实派出得力干将,并要在保证其“脱离”原单位工作的情况下,大力给予其在精神(技术)和物质(资金)上的支持。

(二)严格要求,树立形象。

一是要加强学习,树立好学形象。我们党一贯注重学习,驻村干部都要想尽快适应新角色,必须加强学习。不仅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实践中学;
不仅要自己学,还要带动身边的人学;
要虚心向基层干部学习,向农民群众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要认真钻研,不断夯实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领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群众中树立一个勤奋好学的新形象。学习内容应包括党在农村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重点掌握党近年来出台的几个重要涉农“一号”文件;
掌握涉农相关常识(不要出现“花生长在花生树上”的笑话),更应学习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大胆创新,灵活运用。二是坚持求真,树立务实形象。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之所在,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之所在。驻村干部要深入群众,搞好社情民意的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可以设立“驻村干部接待日”制度,多与党员、群众座谈;
也可以发放“村情民意调查表”,从中获取更多有用信息,加快工作进程;
再就是多走访老党员、老支书、老主任,村“两委”——“老”的都是村中的代表,是德高望重的人物,他们就是村里的“活字典”,就是你开展工作的突破口。要与农民群众交朋友,打成一片,建立感情,要发挥自身一技之长,为民办实事好事。当然也要量力而行,不脱离实际,勿把江南之“橘”种成了北方之“枳”。因为,好心办成了坏事的例子也存在不少。三是艰苦奋斗,树立为民形象。“吃苦是人生最好的学校”,

从苦中锻炼韧性、耐力和意志,在“苦”的大熔炉中自觉地接受灵与肉的双重锻打,接受心灵与体魄的全方位人格塑造。心中装着百姓,时刻倾听民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要到形势好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更要问题较多、矛盾尖锐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少琢磨上面知不知道,多考虑群众需不需要;
少琢磨领导通不通过,多细想群众做到做不到。要放下身子,以农为荣,工作要干得真、干得实,不叫苦,不喊难。四是要严格自律,树立清廉形象。农村还很穷,农民想多挣一分钱,都不容易,驻村干部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多体谅农村的难处。驻村干部都要做到自重、自醒、自警、自励,在心中筑一道防预的长城,在脑中划一条美丑的界线。要顶得住歪理,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站得直身躯。一方面多卢想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等英雄模范人物;
另一方面也思索成克杰、李真、刘志华、韩桂芝、王怀忠等,他们自食其果,为人民所切齿的原因。

(三)锤炼素质,健康成长。

一是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概括为“一个态度两大作风”和“三干四实五心”,就是指有一个服务的态度;
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真干、苦干和巧干;
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
有责任心、耐心、细心、苦心和同情心。二是要有过硬的本领及综合能力。具体指要具备政治思想工作的驾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尽快熟知和掌握农村工作的能力、促进增收的创新能力、生产指导的工作能力。三是要强化“三个意识”:岗位意识,做到人在村中,村在心中,心在民中;
目标意识,在驻村期间要有明确的计划、要有所作为;
学习意识,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促进知识结构优化,不耻下问,学以致用。四是要有“气”:要有锐气,在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中要勇于挑大梁、当先锋、唱主角;
要多些大气,处处以大局为重,想问题、干工作要有“一盘棋”的理念,多理解农村的难处,多体谅农民兄弟的短处,多支持农业的薄弱环节,豁达大度,会淡化矛盾和解决矛盾;
少一些官气,要低头做事,昂首做人,深入基层,缩短距离,尊重农民,关心农民,理解农民,体贴农民;
要有一身正气,敢于同恶势力、宗族势力做斗争,同封建迷信作斗争,敢于为弱势群体撑腰,耳要不听是非,嘴要不讲是非,眼要明辨是非。五是要把驻村经历与个人成长结合在一起。农村实践培养出来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永不言退的拼搏精神将有助于我们驻村干部在困难和障

【篇3】驻村干部进入角色慢,存在走读式的问题整改

村干部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1)部分村干部结构不合理在新一届村支部“两委”班子选举中,由于农村党员干部的老化,他们不能继续留在村干部中。一些有文化、有管理知识的年轻党员忙于赚钱,不愿当村干部。因此,出现了一些地方村的新老干部没有被老干部所替代,村干部结构不匹配的现象。

(2)年轻村干部素质不是很强少数村干部,特别是年轻的村干部,对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特点知之甚少。他们很少从政治上观察农村形势,关注农业现状,考虑农民问题。有些人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缺乏清晰的辨别能力。有些人思想薄弱,重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群关系和干部群众关系。

(3)中年村干部不够深沉调查显示,年长的村干部有更多的经验和实践经验。年轻的村干部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而夹在他们中间的中年村干部大多忽视理论学习,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认为学习与否与做好工作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不重视理论学习,理论知识少,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不多,理解不透彻,贯彻不到位。

(4)老村干部发展意识不强。少数年长的村干部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个问题,即“旧方法不起作用,新方法不起作用。”有些人满足于现状,缺乏强烈的进取心。有些工作凭经验,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往往一点点富裕是安全的;
有些人在困难面前缺乏勇气,常常不考虑进步。他们中的一些人缺乏分析事物本质和特殊性的能力,他们经常在工作中“一刀切”。有些人法律意识不强,习惯于用旧方法和地方政策管理村务。

(5)少数村干部的工作作风不是很真实。主要表现为:一是工作方法不够好,以自我为中心,“一句话”;
第二,努力工作的精神不够坚强。尽管人们对工作充满热情,但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坚持到底”。第三,自律不够严格,不能把对方当成“一碗水、一碗水”,说服群众,甚至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第四,政治立场不够稳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有些人甚至参加当地的宗派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

1、近年来村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村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村干部的政策观念有了很大提高,在农村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意识明显增强。村干部的发展意识不断增强,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逐步增强,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村干部的作风发生了变化,党群关系进一步改善。总的来说,村干部基本上可以承担组织领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一些村干部思想落后,缺乏创业意识。村干部领导小组的一些成员年龄较大,学历较低,没有得到解放。主要原因是意识形态跟不上国家大政方针的调整,只能机械地执行。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狭隘性和短期性。在工作中缺乏创造性,“做上面告诉你的,做上面告诉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不够的。一些村干部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有“小富即平,小成即满”的小农意识

2、少数村干部缺乏团结意识,经常搞“内耗”少数村支部软弱涣散,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不强。少数村干部的头脑不是用来团结和协调领导村民致富,而是用来从事家庭、宗派和小团体的利益。在一些村庄,两个委员会之间的工作不协调,特别是村支书和主任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表现为工作纠纷,工作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群众反映的问题拖延时间长,领导班子整体职能不强。

3、部分村干部整体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强主要是由于农村政策水平低,对党的政策的学习和理解不够,宣传和执行不够,导致一些人不理解和不支持。控制市场经济和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不强。“好事是仓促完成的,困难的事是一推就能完成的,手工装订的事是在掩盖下完成的,冒犯他人的事是在压力下完成的”。科技素质不高,对新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力度不够,组织和服务农业产业化的能力较差。许多村干部面临着“旧方法不能用,新方法不能用,软方法不能用,硬方法不敢用”的难题。既没有能力发展集体经济,也没有办法带领群众一起致富。农村集体积累薄弱,农民收入缓慢。很难满足快速发展的农村改革形势的需要。有些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作风不正,弄虚作假、目无法纪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村干部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4、一些村干部目标意识淡薄,办事不够公开。一些村干部不能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观念。他们没有把村务公开作为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协调干群关系的必要手段,而是把村务公开作为一种应对方式,消极甚至勉强地运作。结果,出现了诸如不披露、半披露和虚假披露等问题。5.一些村干部积极性不高,心态不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村干部肩负着重任,党和国家的许多任务都依靠他们来完成。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的延伸,不具备政府管理职能。由于权责分离,村级组织越来越难以履行职责和完成任务。一些村干部无法面对任务重、工作难、报酬低的现实,不良心态现象更加突出。因此,一些村干部在他们的岗位上是“短命的”。他们一有机会,就会留下他们的“乌纱帽”,这对村庄管理和工作的实施有很大影响。

6、缺少村干部,就缺少接班人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流动日益活跃。大批农村知识青年转到城镇定居,留给选拔年轻干部的空间越来越小。此外,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大量优秀人才通过上大学的方式被输送出去,几乎没有人回到农村。由于青年人特别是青年人才的流失,影响了农村干部和党员的“输送新鲜血液”,导致一些地方出现村干部培养选拔困难、队伍建设后继乏人的现象。少数村庄的村干部仍然是老面孔,缺乏活力和战斗力。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笔者认为:

主观原因:一是部分村干部不重视学习,缺乏科学的理论武装也有一些村干部的理论研究脱离实际,包括教条主义照搬和经验主义轻视理论。第二,少数村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的性和自律性不强。第三,一些村干部不善于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第四,一些村干部注重经济工作,意识不强。

的客观原因是:第一,村级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难度大,这使得少数年轻村干部有了脱困的想法。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村干部工资不高,一些工作能力强的村干部容易“跳槽”;
三是政策法规不健全不完善,使一些村干部在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时不知所措。

1年,村级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第一,增加村集体经济的途径不多,思路不广。绝大多数村民小组主要依靠少量的土地承包费,此外,很难有其他收入渠道第二,虽然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也急剧减少了村级收入,现在只能依靠上级转移支付,争取项目建设资金。第三是人才、资金和信息的短缺。调查发现,农村许多有头脑、有技能、有能力、有关系的年轻人不愿意在村里工作,想尽一切办法寻找出路,导致村一级的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发展资金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对村级贷款的控制过于严格,村里很难获得必要的资金。有些村干部与外界联系很少,不能走出去,请不进来,信息渠道不畅通,再加上群众不关心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很少对村经济的发展提出好的建议,即使村里想发展,也没有办法,没有项目

2、村级财务管理水平不是很高这反映在村干部对财政政策的理解还不透彻,没有很好地执行。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仍有改进空间。村级财务监督工作仍不真实。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乡镇不重视。他们总是认为对村民小组的财务没有控制权。一年到头,不管是否重要,村小组的收入只是一点点承包土地。另一个原因是村干部自身管理不严,账目不清,形成“糊涂账”

3、村级债务严重影响了村级经济的发展产生债务的主要原因不仅包括公路建设、水电供应、学校建设等公益事业的形成,还包括为完成上级任务而提前贷款形成的历史债务,如“三讲五统一”、农业税、特产税等。在过去两年里,一些村庄在“村对村”项目的建设中也形成了新的债务。沉重的债务负担已经耗尽了这些村庄,他们没有精力去发展和建设。

4、村干部工资低农村工作,任务重,事情杂,党的农村政策,都靠村干部来落实,村干部从“半职”到专职,而村干部一般都是家庭劳动力的主体和户主,每月收入150元左右的工资根本解决不了家庭实际问题,严重影响家庭关系的正常特别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主要精力都花在了村上,对因年老而离职的村干部的待遇更低,有些甚至是不真实的。

5、村干部整体素质不高这表现在过时的意识形态上。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发展集体经济的途径不多。一些村干部安于现状,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自己创业,害怕承担责任和风险,有一种“以人为本”的严肃思想。尽管一些村干部自身有很强的致富能力,但他们的主要精力都花在个人致富上,很少考虑集体发展,工作也不积极。他们只满足于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因此村集体没有收入。

虽然地位低,但它们也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他们是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最终执行者和执行者。他们的工作和环境不仅关系到上级政策的全面落实,也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他们是党在农村的旗帜,是群众的引航舰。一、村干部现状

1、工作与家庭问题村干部一方面要承担沉重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要承担沉重的家庭负担。在许多情况下,他们面临着工作和家庭工作、无私奉献和家庭经济损失的困境。他们选择前者,不得不放弃后者。

2、高薪与低薪的问题,由于村干部身份的特殊性、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及农村的分散性,决定了村干部的工作是一种高薪工作。与此不相称的是低待遇。首先是低经济待遇,其次是低政治待遇。如果乡镇工作做得好,他们将被授予”优秀”证书或类似的证书。至多,他们将参加地区或城市一级的表彰会议。一些经过十几年艰苦工作已经退休的老村干部没有上级领导在节假日看望他们。因此,他们觉得“喝老茶很酷”

3、严肃工作与被反对派攻击的问题村级工作不像上级那样需要宏观指导或命令、监督和检查,而是必须认真开展的具体、实际和直接的工作。否则,不但不能完成任务,也不利于党和人民群众的信任。一些艰难的工作,如计划生育和综合管理,必须是艰难而严肃的。通过这种方式,一个人必须因为触及了某些人的利益而受到冒犯甚至报复。虽然现在是一个法制社会,村干部的庄稼和森林遭到破坏,村干部的牲畜中毒或对村干部的暴力行为不再频繁发生,但由于恶意和蓄意的诽谤,村干部很难正常开展工作。另外,村干部工作

干不了一辈子,几年或更久退下来,还得住在村上,这些让村干部感到担心

4年,群众对财富的渴望与村干部的领导随着人们对财富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他们对村干部工作多年,山川依旧,群众几乎一动不动,感到很不满意。他们指责村干部,有的甚至讽刺、挖苦和辱骂村干部。事实上,为什么村干部不想为群众多做实事,改变山村的面貌呢?一方面,村干部有长手和短袖;
另一方面,一些村干部喜欢思想观念、知识水平、开拓创新能力和地域限制。面对群众对财富的渴望,村干部也深感无奈。

5年,兴办公益事业和弱势集体经济这也是让村干部感到最头疼的事情例如,群众强烈要求提供水利和道路等公共福利。一方面,由于村里集体经济薄弱甚至空白,许多事情超出了人们的能力。另一方面,现在是一个经济时代,有知识和技能的年轻人和强者都在国外工作,留下老人、病人和病人。谁愿意为建立公益事业做志愿工作?我们必须发展集体经济。只有当我们有钱时,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好。

2、目前基层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和行为都脱离群众,干部之间明显存在“两个距离”。一是情感距离。一些村干部党性观念和目的意识淡薄,有主人翁的习惯,没有群众的感情,工作作风浮躁,工作方法简单,遇事不深思熟虑,在紧急情况下使用“蛮力”。结果,小事变大,大事变糟。特别是在处理紧急上访等矛盾时,群众被视为桀骜不驯的流氓,被视为水火不容的对立面,而其他干部则“无事可做,高高挂起”,把基层工作当成升迁的中转站,在工作中欺骗上级,欺骗群众,隐瞒真相,盲目处理。第二是知道距离。有些干部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方面,干部和群众的出发点和共同点越来越少。干部抓的“大事”主要围绕上级下达的责任指标,群众不赞成。群众关心的问题,现实中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有的干部视之为“小事”,不予理会。一些干部渴望建立项目和取得成就。群众关心的是村里不清晰的电视信号、糟糕的道路、失修的运河和其他涉及重大利益的问题。通过对干部大喊大叫来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有些人甚至说:干部们,我们往东走,我们往西走。

2年,对新形势缺乏认识,存在“三个不适感”。首先,他们不适应当前不断变化的农村形势,他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明显落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变化。党在农村的政策也有了很大的调整。与此同时,人们的意识多元化,农民素质不断提高。然而,许多基层干部简单地用同样的旧规则和旧方法来处理复杂的问题。他们缺乏创新和思考。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些干部还觉得旧方法不行,新方法不行,硬方法不敢行,软方法不行。甚至流露出群众难以控制的怨恨情绪;
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市场手段引导群众发展经济是不合适的。群众需要科技、信息和服务。许多干部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没有能力领导群众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他们没有办法带领群众致富,不受群众欢迎。第三,民主法制意识薄弱,不适合群众日益增强的民主意识。随着各种法律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民使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有些干部不适应这种新形势。他们认为“桀骜不驯的人”越来越多,并且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自己放在群众的对立面,与群众的冲突经常发生。

3,质量低,缺乏“四种精神”一是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一些村干部不懂科技,不敢调整农业结构,带头创业没有好办法,富农无路可走,固守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落后,缺乏与时俱进的理念和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制约了农村经济和农民共同富裕的步伐。二是缺乏深入调查研究的精神。一些干部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听报告和阅读材料。即使他们深入农村,他们也总是疯掉。他们环顾四周,迅速看到群众反映的焦点、困难和热点问题。他们要么忽略它们,要么大拍胸脯和脑袋。最终,他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他们不仅伤害了群众的感情,也损害了干部的形象。他们也失去了人民的心。第三,他们缺乏深入学习的精神。一些村干部没有深入学习,不懂政策和法律,没有专业知识,不整天看书,不看报纸,不学习文件,没有深入学习的贯彻。这是另一套政策。他们甚至搞大规模的政策,然后采取对策。他们打擦边球,钻政策的空子,绕过国家政策。四是缺乏长远发展精神由于体制改革中的一些原因,许多村干部存在短期思想和短期工作行为。他们只看现状,相当浮躁。由于出家和偶遇,他们缺乏远见和远见,缺乏长远规划,法律观念薄弱等原因。他们往往在解决问题或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埋下隐患,留下负担,给下一步工作带来障碍和困难。三、村干部工作思路

如何做好村干部,如何做好政府与群众的联系,是每个村干部应该考虑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年,掌握本村基本情况如人口、耕地、群众的思想状况、热点和难点问题等。只有形势明朗了,我们才能积极开展工作。

2,掌握商业知识作为一名村干部,不仅要掌握全村的基本情况,还要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据不同的分工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这样才能安心工作。

3,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村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同时,它也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只有不断关心群众,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我们才能同他们建立血肉联系。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二是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村级组织是最基层的组织,涉及多个部门。必须处理好与各部门的关系,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三是处理好与其他村干部的关系虽然每个村的四级干部按照不同的分工履行职责,但大多数时候他们需要团结合作。因此,要求村干部虚心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上级党委和政府交给的任务。我们村干部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

(1),公款吃喝

【篇4】驻村干部进入角色慢,存在走读式的问题整改

当前驻村干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三不到位
“三农”工作是我们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选派机关干部驻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而驻村干部作为村情民意的调研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群众信访的调解员、富民强村的服务员、制度落实的监督员和组织建设的督导员——使命重大。绝大多数驻村干部进村到岗后,基本上能牢记职责,以热情、良好的风貌,务实的作风走门串户,倾听民声,排查问题化解矛盾,虚心好学投身实践,真抓实干出谋划策,赢得了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认可。但是,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三不到位”。

(一)三种认识不到位。

首先是驻村干部自身认识存在“机关化现象”,少数驻村干部还是一味地“朝九晚五”,没有抓住农村工作的特点来安排作息时间。“筹资攀比现象”,从《驻村日记》反映上来的内容可以看出:“我们的后盾单位一分钱不给,怎么开展工作”?“你筹资2万,我就要3万”……此种观念给许多驻村干部造成了很大压力,有“资金”就是英雄,无“资金”就是狗熊的思想把农村发展单纯地归结为一个资金问题这是错误的。“虎头蛇尾现象”一些驻村干部开始信誓旦旦雄心勃勃,且把农村工作过于美化和简化,一旦入驻后发现所面临的问题比想象的繁重与复杂,就开始泄气、埋怨、打退堂鼓等。其次是乡镇干部、村干部认识不到位。个别乡镇干部对驻村干部不主动过问、不主动支持,甚至还存在把自己原“分片负责”的该村工作一股脑儿推卸的现象;
村干部对驻村干部存在误解,只热衷于向驻村干部要钱要项目,而其它事情村干部则一竿子插到底,没有给驻村干部真正锻炼实践的机会。再次是后盾单位认识不到位,存在应付、凑合的思想,要么是所派出的干部是单位的“垃圾”人才,要么就派出后盾要求其“婆家”、“娘家”两边照应,导致驻村干部疲于奔波,精力分散。

(二)四个形象不到位。

一是学习形象不到位。驻村干部大都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文化知识,但又普遍存在农村工作方面知识缺乏,有关政策精神没有吃透、易讲外行话,还有就是不愿学习科学的工作方法,“三板斧”砍到底。处理不好与村干部的关系,处理不好与党员村民的关系,处理不好与普通群众的关系,把“学习”粗俗地认定为一起吃喝、一起吹牛、一
起打牌赌钱。二是务实形象不到位。驻村干部没有深入村户走访调查了解村情民意,而是整天呆在村委办公室“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几个月连村里有多少困难户、多少党员皆不清楚。想得壮志凌云,却不能脚踏实地,整天夸夸其谈不干实事正事,为了应付某些检查就“东施效颦”生搬硬套。三是吃苦形象不到位。驻村干部进入农村这所“吃苦”的学校,不能端正思想,以苦为乐,对无住处、无办公室、无厨房等情况,到处抱怨,总把自己认为是去那里当“官”享福的。不能以人为本,换位思考,对农民疾苦冷漠,不能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地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四是自律形象不到位。有的驻村干部不能体谅农村的难处,经常在村干或村民家海喝山吃或利用“特殊”身份低价购买农副产品,或在村委报销本应由个人承担的各种费用,或公款请吃或参与群众性变相赌博等。

(三)“三做”,工作不到位。

一是“做秀”现象。驻村干部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党员群众当中,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无法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态,无法掌握社情民意。《驻村日记》的内容也成了“做秀”汇报。重“唱功” 而轻“做功”出谋划策时除了让群众听得热血沸腾之外,一到实践动手环节就出现盲目蛮干、弄虚作假或是搞成劳民伤财的半拉子“做秀工程”。二是“做客”现象。有的驻村干部打着为民办实事的大旗,却是下乡充当“客人”。下村后不是到急需帮助的贫困农家干实事,而是“窝”在村干部或熟人朋友家里闲聊,偶尔外出遛几圈也只是走马观花——此为“看客”。下村后实事没干多少,却到处指手划脚,甚至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到处散布一些小道消息,仿佛他“天上知道一半,地上全部知道”才不愧为“形象”——此乃“说客”。进村入户后不图干事就讲吃喝,东家跑西家转,东家吃干鱼,西家吃土鸡,南家提只鸭,北家弄壹酒,整天游哉悠哉,满面通红摇摇晃晃醉生梦生——此为“吃客”。只有的驻村干部是“左边不靠岸,右边不停船”,名义上是驻村入户,实则却是“云游四海”,拿着薪水到外边游山玩水或干第二职业去了,老百姓见他就如“神龙”见头不见尾——此则“稀客”。三是“做官”现象。虽为少数,但影响十分恶劣。他们高高在上,把农民看成一个管理对象、教育对象或发泄对象,对群众总是一副钦差大臣的派头,除了耍嘴皮子,就是耍威风,或是耍流氓耍手腕;
作风武断、态度横蛮、华而不实,上欺下瞒。



二、思路及对策

(一)提高认识,纠正思想。

首先,驻村干部要认识到农村工作的特点。村干部、村民在家的主要时间是晚上,驻村干部要多运用“农民夜校”、“农民课堂”等形式统一思想、开展工作;
白天要走到田间地头一起劳动一起交流,要“两像”(进到村里像个干部,蹲到田间像个农民),晚上要多走访,多亲民情、多察民意。其次,筹资是件实事和好事,但赠人以鱼不如赠人以渔,要帮助村民更新思想观念。乡镇干部、村干也不要一味给驻村干部在筹资上派任务、压担子、抓辫子,而是帮助出点子、谋路子。再次,后盾单位要充分认识驻村工作的重要性,要切实派出得力干将,并要在保证其“脱离”原单位工作的情况下,大力给予其在精神(技术)和物质(资金)上的支持。

(二)严格要求,树立形象。

一是要加强学习,树立好学形象。我们党一贯注重学习,驻村干部都要想尽快适应新角色,必须加强学习。不仅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实践中学;
不仅要自己学,还要带动身边的人学;
要虚心向基层干部学习,向农民群众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要认真钻研,不断夯实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领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群众中树立一个勤奋好学的新形象。学习内容应包括党在农村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重点掌握党近年来出台的几个重要涉农“一号”文件;
掌握涉农相关常识(不要出现“花生长在花生树上”的笑话),更应学习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大胆创新,灵活运用。二是坚持求真,树立务实形象。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之所在,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之所在。驻村干部要深入群众,搞好社情民意的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可以设立“驻村干部接待日”制度,多与党员、群众座谈;
也可以发放“村情民意调查表”,从中获取更多有用信息,加快工作进程;
再就是多走访老党员、老支书、老主任,村“两委”——“老”的都是村中的代表,是德高望重的人物,他们就是村里的“活字典”,就是你开展工作的突破口。要与农民群众交朋友,打成一片,建立感情,要发挥自身一技之长,为民办实事好事。当然也要量力而行,不脱离实际,勿把江南之“橘”种成了北方之“枳”。因为,好心办成了坏事的例子也存在不少。三是艰苦奋斗,树立为民形象。“吃苦是人生最好的学校”,
从苦中锻炼韧性、耐力和意志,在“苦”的大熔炉中自觉地接受灵与肉的双重锻打,接受心灵与体魄的全方位人格塑造。心中装着百姓,时刻倾听民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要到形势好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更要问题较多、矛盾尖锐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少琢磨上面知不知道,多考虑群众需不需要;
少琢磨领导通不通过,多细想群众做到做不到。要放下身子,以农为荣,工作要干得真、干得实,不叫苦,不喊难。四是要严格自律,树立清廉形象。农村还很穷,农民想多挣一分钱,都不容易,驻村干部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多体谅农村的难处。驻村干部都要做到自重、自醒、自警、自励,在心中筑一道防预的长城,在脑中划一条美丑的界线。要顶得住歪理,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站得直身躯。一方面多卢想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等英雄模范人物;
另一方面也思索成克杰、李真、刘志华、韩桂芝、王怀忠等,他们自食其果,为人民所切齿的原因。
(三)锤炼素质,健康成长。

一是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概括为“一个态度两大作风”和“三干四实五心”,就是指有一个服务的态度;
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真干、苦干和巧干;
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
有责任心、耐心、细心、苦心和同情心。二是要有过硬的本领及综合能力。具体指要具备政治思想工作的驾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尽快熟知和掌握农村工作的能力、促进增收的创新能力、生产指导的工作能力。三是要强化“三个意识”:岗位意识,做到人在村中,村在心中,心在民中;
目标意识,在驻村期间要有明确的计划、要有所作为;
学习意识,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促进知识结构优化,不耻下问,学以致用。四是要有“气”:要有锐气,在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中要勇于挑大梁、当先锋、唱主角;
要多些大气,处处以大局为重,想问题、干工作要有“一盘棋”的理念,多理解农村的难处,多体谅农民兄弟的短处,多支持农业的薄弱环节,豁达大度,会淡化矛盾和解决矛盾;
少一些官气,要低头做事,昂首做人,深入基层,缩短距离,尊重农民,关心农民,理解农民,体贴农民;
要有一身正气,敢于同恶势力、宗族势力做斗争,同封建迷信作斗争,敢于为弱势群体撑腰,耳要不听是非,嘴要不讲是非,眼要明辨是非。五是要把驻村经历与个人成长结合在一起。农村实践培养出来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永不言退的拼搏精神将有助于我们驻村干部在困难和障
碍面前举重若轻、泰然处之,从而勇往直前,无往不胜。走访调研,会深化对“国情”的认识,增强驻村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田间访谈,农舍促膝,倾听民情,目睹农民日常生活状况、就业方式单一、经济窘境和产业短缺等,让驻村干部深感“位卑未敢忘国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进而激起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

相关热词搜索: 走读 整改 村干部 驻村干部进入角色慢 存在走读式问题整改 驻村干部进入角色慢 存在走读式的问题整改 驻村干部走读现象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