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建设研究综述
刘邦凡;栗俊杰;韩义民
【摘
要】对近年来我国围绕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及其相关性研究的文献进行大致梳理,认为有关我国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的文献,通讯报道多于理论研究,而且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创新性有待提升,成果的针对性不够强,成果的适用性不够具体.
【期刊名称】《经济研究导刊》
【年(卷),期】2019(000)00【总页数】3页(P48-50)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作
者】刘邦凡;栗俊杰;韩义民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066004;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066004;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054000;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0540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2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这是在我国当下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的背景下被提出来的,其中一个目的就在于解决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方式单一、农村缺乏持续发展动力的问题。它的提出和实施,对于化解我国城乡矛盾,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既是城市问题的乡村方
案,也是乡村问题的城市方案,其目的就在于连接城乡,打造“乡村风情”和“城市品质”的有机融合。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平台。因此,不论是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去审视特色小镇建设,还是从特色小镇建设成效中去评估乡村振兴的实现程度,都很重要、很有价值。近年来,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界对此进行广泛的讨论,召开各类会议数百场次,发表了各类文章上万篇。我们可以对这些文章,做出本文的大致梳理。
一、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如今的“乡村振兴”也一直是学界研究和关注的重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正式提出,学界更是掀起了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的热潮。具体看来,国内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必然性和应然性的研究。该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及价值取向展开,大家一致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符合乡村发展规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认为保护和传承好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着力点和实现路径的研究,不同学者从理论、实践和体制机制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绝大数学者认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得以实现的关键,产业创新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抓手,发展现代农业是其重要内容。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中某一重要环节或专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现代化研究、农民职业化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农地存续治理、田园综合体、乡村综合治理等主题。
“乡村振兴战略”一提出后,在国外媒体也有很多关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闻报道和产业推介。但相关的学术研究并不多,即使有一些论文涉及到乡村振兴战
略,大多也是中国学者的论述或观点,很少有国外学者论述乡村振兴战略的论文发表。当然,乡村振兴作为乡村发展规律的必然,国外与乡村振兴主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是丰硕的,比如美、日、荷等国都结合国情对其进行了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值得我们借鉴。
二、关于特色小镇的研究
“特色小镇”的概念最早源自于国外。Henderson.J.Vernon(1986)对美国与现巴西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状况进行了考察,得出地方化经济效应明显优于城市化效应的结论。Krugman.I(1991)通过探讨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市场同地理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城市的起源与发展。瑞典经济学家纲纳·缪达尔在他第一次对美国进行访问期间对经济理论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社会资本对经济发展方向有引导作用,资本和劳动力达到一定程度的积累就形成城镇化。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伯吉斯结合城市结构特点,从人口类型和地区类型的角度出发对城镇的“中心论”进行了阐述,是特色城镇建设思想的体现。Iveitdal(2004)基于对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后发展状况的调查,指出城乡差异促使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这种差异体现出“特色”,“特色”是城乡竞争的关键,象征着优势。Fields(2005)认为,不同的城镇有各自的竞争优势,而这些优势就会吸引资本、技术等要素形成集聚。
欧美发达国家经过工业化和城镇化之后,由于城市、产业和社会各个方面发展的需要,很多国家都经历了漫长的小镇发展之路,逐渐形成了形态各异、主题鲜明、类型不同的特色小镇。其中,传统产业型特色小镇包括香水产业小镇、巧克力产业小镇、全球体育用品小镇、全球纺织品产业小镇;文旅产业型特色小镇包括电影主题小镇、壁画主题小镇、会议主题小镇、鲜花主题小镇;特色产业型特色小镇包括对冲基金主题小镇、高校社区主题小镇;科技总部型特色小镇包括美国山景城小镇、德国英戈尔斯塔特小镇。
国外特色小镇起步早,发展成熟,研究成果丰硕,为我国特色小镇乃至整个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念、方向、道路启示。在理念上,我们要因地制宜,将传统和求新相结合,避免同质化开发,注重文化内涵挖掘和自然特质。在方向启示上,在传承历史、挖掘民俗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打造以产业为基础的创业创新文化、商务文化、时尚文化等的产业型小镇。在道路启示上,依托小镇特色资源,走传统、现代融合、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特色小镇集发展模式、经济模式、社会治理模式于一身,它的培育与发展既是目前我国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种路径选择。我国的特色小镇实践发端于浙江省。“特色小镇”作为一个概念被首次提出是在2014年的杭州云栖大会,2年后的2016年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与响应,各级政府开始出台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规划,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至此,全国各地掀起了培育、建设、发展特色小镇的热潮,特色小镇逐渐成为一项重要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特色小镇的研究主要从特色小镇的定义、形成机制、发展现状及困境、经验借鉴、建设发展路径等方面展开。
第一,关于特色小镇定义的研究。学者们以浙江经验为研究蓝本,认为特色小镇是在原有建制镇的基础上,在大城市周边和农村聚集区依托核心特色产业发展起来的小镇。它与行政区和产业园区不同,是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等多种功能的空间形态及发展平台。它与特色小城镇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特色小城镇是行政区划概念,而特色小镇则是一个面积3平方公里左右的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当然,也有学者强调准确理解特色小镇内涵与外延的重要性,认为在建设特色小镇之前首要任务就是搞清特色小镇的概念,不能萝卜、青菜都往“特色小镇”这个筐里装,对特色小镇的准确把握是培育好、发展好特色小镇的前提。
第二,关于特色小镇形成机制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产业集聚演化、城镇化演进和公共政策供给创新三个维度来追溯特色小镇缘起。第一个维度将特色小镇视为区域产业经济从块状经济到产业集群再到特色小镇的必然演进的产物;第二个维度将特色小镇视为小城镇、重点镇的升级版,是新型城镇化的一种新型模式和探索;第三个维度将特色小镇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政府在制度上的一种创设。
第三,关于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及困境的研究。我们的特色小镇建设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期,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产业发展、功能融合、体制机制等方面都面临着一定的发展困境。在规划设计上存在行政、人为色彩过于浓重,忽略地方资源禀赋和特色,不能做到立足长远,因时因地因势而新。在建设运营上,不能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招商引资模式陈旧。在产业发展上,受限于薄弱的产业基础,同质化的产业布局,特色产业孵化和持续化发展困难。在功能融合上,部分特色小镇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文化创意附加不够的问题。在体制机制上,部分特色小镇发展与建设依旧是政府主导、行政指令为主,体制僵化,活力不足。
第四,关于特色小镇经验借鉴的研究。学者基于对浙江特色小镇的实地调研总结成效、经验和问题,指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中之重,尽管地方政府是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但是尊重市场机制,激活市场活力,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是浙江特色小镇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第五,关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路径的研究。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特色小镇发展的建议。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产业发展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因此要从产业的集聚、创新、升级等方面注重特色小镇内生动力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要配合文化的导入、社区的构建、旅游功能的叠加,据此来提升特色小镇的外在形象和内在价值,而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创新是极其重要的。根植性是特色小镇发展的一个基础和依据,而根植性表现为三个方面:自然资源禀赋、社会资本基础、市场
需求偏好。政府应该回归服务本色,实现制度上的突破和创新。特色小镇应该是一个多元开放、协同共享的社区共同体,因此必须对社区共同体的价值进行重塑,不断增强社区人民的归属感。特色小镇应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智库化,运行机制的平台化、网格化,创新体系的常态化、本土化,绩效评估的精细化、全球化。
综合以上,我国学术界对特色小镇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研究热度高,研究视角广,总体来看以定性研究居多,为我国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但是定量和实证研究还比较少,随各地特色小镇实践的探索有待进一步深入和突破。
三、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与特色小镇的结合性研究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学术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与特色小镇的结合研究的热度持续攀升,未来两年内大有井喷之势。就研究趋势上来看,从大的宏观理念、方向、原则、定位的理论研究向中观各地区自身的实践路径研究发展;就研究视角上看,主要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小镇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文化建设与再造、乡村旅游的发展等几个方面。从观点上来看,大家一致认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建设的重中之重是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以文化品质为标的的特色文化软实力。在特色产业的选择上,应有意识的向现代农业特色小镇和旅游型特色小镇倾斜。而创建乡村旅游小镇应注重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着力发展农业观光园、休闲农庄、乡村民宿、乡村度假村等。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上,要注重整合文化资源,注重打造精品,注重培育个性,注重兼顾传统与现代,注重文化传播。在建设主体的把握上,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建设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政府不能包揽一切,应该扮演好服务者、协调者的角色。特色小镇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体现在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生态、特色生活、特色教育等各个方面。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应该尽量避免“萝卜开会”,聚力培育单打冠军。不能脱离区域实际,盲目效仿,贪大求全,只满足于享受政策红利,应该用特色实力打造特色魅力。
【相关文献】
[1]马春梅.乡村振兴战略中河北省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研究[J].经济论坛,2018,(4):20-22.[2]李文文,张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河北省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4):49-50.[3]陈水光,郑庆昌.福建省特色小镇培育政策的探讨[J].福建商学院学报,2018,(1):75-83.[4]温燕,金平斌.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估模型构建[J].生态经济,2017,33(6):85-89.[5]刘伯霞.特色小镇建设研究——以甘肃为例[J].中国名城,2018,(1):13-19.[6]刘邦凡.从供给侧改革看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就业关系[J].企业经济,2017,36(7):5-10.[7]胡可人.苏州特色小镇生态、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7,(17):38.
关于乡村振兴的综述
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旨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自2018年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各地也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
一、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已经在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推广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缺乏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未来,我国将加强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推进农村产业现代化。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落后,农村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未来,我国将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
入,完善农村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四、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当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农村贫困人口较多,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严重。未来,我国将加强农村扶贫工作,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解决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
总之,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的重要发展战略,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才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乡村振兴战略下绿色农业发展研究综述
乡村振兴是近年来我国政府持续推进的重要战略之一,旨在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绿色农业的发展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
绿色农业是指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通过科技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绿色农业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促进农村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能够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其收入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国家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基于这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需求,当前,绿色农业在实践中展现了众多的形式和特点,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等多种形式,特别是规模化的绿色农业发展,正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重点和关注点。下面,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绿色农业发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一、绿色农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绿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绿色农业发展可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融合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从生态环保的角度看,绿色农业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循环经济的有力手段,它可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促进农村经济生态化、城乡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和农民经济多元化发展。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绿色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农业集约化、标准化、智能化、服务化。同时,绿色农业还可以扩大农村就业、促进城乡融合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这些都是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和可行实现路径。
二、绿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当前,全球范围内绿色农业正在快速发展。以有机农业为例,全球已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系统的产业链和标准体系。在中国,绿色农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化特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地标农产品等都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中国绿色农业的关键技术,包括优良品种培育、作物保护、栽培技术、标准化生产、生态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技术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绿色产业链日渐成熟并有逐步趋于规模化和标准化的趋势。
三、绿色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虽然绿色农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但是也面临着不少挑战。首先,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显示,绿色农业面临着不同的市场需求和不同的消费心理,如何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品质、服务和附加值是绿色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其次,绿色农业发展需要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标准和新理念,比如绿色农业还需要面临相关法规、标准的监管与实施以及大规模的技术普及等问题。
最后,绿色农业发展的核心在于要对种植、养殖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的控制,如何有效规避生产中存在的种种风险与问题,降低投入成本并提高产出效益,也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难题。
因此,针对上述挑战,绿色农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发展,增强市场引导力和政策支持力,以及注重农民素质和工艺技能的提升。
总之,乡村振兴和绿色农业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和促进,绿色农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在国家加大“三农”投入、发展绿色经济等方面的支持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绿色农业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将能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劳
动
保
障
世
界管理观察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研究综述——基于国内对国外乡村治理的研究陈 强(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摘 要】2018年国家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对实现乡村振兴做出战略性安排。然而乡村振兴是一项须长期坚持的事业,绝非闭门造车即可完成,因此,对中外乡村治理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综述一、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我国近十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主体都事关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可见乡村的发展在我国的地位的重要性。2020年建党一百周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补齐短板,而突破城乡二元的发展模式,促进乡村的发展与繁荣至关重要,因此加大乡村治理,补其短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乡村振兴是乡村治理所要达到的效果,乡村振兴的言外之意是过去我国的乡村繁荣过,只是后来动力不足相对落后了,所以有必要从过往的历史中寻找有益的经验以促进当下的乡村的繁荣发展,而面向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则可以使我们在乡村治理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更加具有前瞻性的进行自己的乡村治理和振兴。而这一切的工作,目的只有一个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实现乡村的振兴,实现乡村的善治。二、国内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对国外乡村治理研究的综述城市与乡村的矛盾运动最突出的时期当属近现代特别是现当代,所以本小节的重点在于梳理国内学者对于二次大战后发达国家乡村治理或者说乡村发展的研究成果,窥探出可供借鉴的经验。且梳理的重点放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从地域分布上看集中于北美洲、亚洲东部、大洋洲和欧洲,具体表现为对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欧洲则集中于对欧盟及其成员的研究特别是法国、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家的研究。对欧洲大陆的研究相对较集中,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中就包含共同的农业政策。所以从政策级别及适用范围上看欧洲大陆的农村发展政策,可以分为超国家的和国家的以及国家内部地方的农业发展政策。战后的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等国针对农村地区的治理进程早在进入新世纪就大力开展了。经历了从单纯的促进农业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到进行严格的规划,改善乡村的生态,保护和恢复乡村原有的有机体等不断推进的过程。从文献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欧盟国家的乡村发展实践具有着明显的共性和规律性,战后对农村的扶持都是从关注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始,逐步发展到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关注以及对人文历史的保护和关注。最终落脚到对人的尺度的关注。从具体的方式上看很明显的都涉及到对法律特别是对规划的重视、政府的干预特别是资金的支持、以及对土地的整理和规划开发等方面,特别是对于土地资源匮乏的荷兰。从乡村治理主体的角度来说除政府外,逐渐到后期强调公民的参与包括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体在内,这一转变肇始于权力的下放。各国在地方规划的制定中引进公民参与这一环节,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来调动公民参与到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中,突出的变现为德国定期举办的乡村景观设计大赛。值得关注的是在欧洲作为超国家组织存在的欧盟在各国乡村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共同农业政策对各国的约束,而且欧盟相关的机构可以直接对符合欧盟乡村发展政策的各国地方非政府的项目进行直接的资金援助,即与他们建立合作的伙伴关系。当然符合欧盟乡村发展战略的国家级的计划和行动也会得到欧盟的配套资金。欧盟在欧共体时代就致力于建立统一的农业市场,随着一体化的深入,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对各国都存在相当程度的约束作用,特别是关系到欧盟相关资金的配套支援。英国、法国、德国和荷兰等国家战后的乡村建设随着不断的深入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核心的发展尺度。不仅关注物质,同时更关注生态环境和人文价值的保护等。在城市化发展到很高的阶段,承认乡村存在的合法性和必然性,不是消灭乡村而是复兴是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比较多的还有对亚洲的韩国和日本的研究,所谓的韩国新村运动和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前者是由时任总统发起并逐步的深化、一定程度上一开始韩国的新村运动就是一场全国性的乡村治理运动,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全国性的中央机构进行宏观的把控,而日本的一村一品则更符合一种自下而上的乡村发展道路,从一个成功的点出发逐步向全国扩散。最终成为一种被国内学者所称的一村一品运动,需要强调的是所谓一村一品的品不仅包括物质的品还包括无形的品,也就是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某一地区把美丽的星空建设成自己的品。正如有学者所总结的那样不是因为有优势才去建设自己的品,而是积极的去创造自己的优势品。台湾的社区再造以及2010年推出的农村再造计划,同样强调因地制宜,去发展自己的特色,和日本的一村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些学者所研究的日本的艺术介入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以及所谓的创意农业。从城乡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城市化的推进必然导致乡村的消失问题,从全世界范围的实践看答案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是否定。工业化所带来的标准化大工业生产虽然在战后的几十年导致了乡村地域的急剧缩小,大量的乡村土地变成城市建设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从而导致了乡村的没落。但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城的实践表明,乡村同样有着和城市一样平等的发展权利,而且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有义务和责任维护乡村地区和人民平等的发展权利和机会。所以才有了德国、法国、英国、荷兰以及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在高速现代化过程中,特别是实现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后积极的干预农业农村地区的发展和现代化,才有了为城市的发展人为的划定边界,为国土空间人为的进行规划比如建立国家公园制度限制开发以及对乡村开放地带的保护等,即使是美国式城市的蔓延,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政府和规划师们仍然在努力限制城市的无休止的扩张从而给农业和乡村留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有学者从城市化模式的角度来研究城乡的关系,欧洲大陆国家有着悠久的乡村发展史,所以有着很好的乡村的发展的基础,即使战争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战后依然有迹可循去恢复和发展,而美国则不同,美国建国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纯移民的国家,可以说没有乡村发展的基因,所以可能导致乡村的建设千6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22期(总第498期)城乡建设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综述郑?霞(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党校(行政学校),福建?南平?354200)[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乡镇政府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落实的直接推动者。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性要求,也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乡村振兴战略从顶层设计提出到基层具体落实的探讨,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的相关研究探讨成为近年来社会治理方面学者们的重要课题,其中有宏观的理论指导也有具体案例为对象的实证研究,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回溯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分析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相关问题研究。一方面,能够在原有文献基础上提炼出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主要着力点、关注点进行梳理,明确当前该领域研究的侧重点;另一方面,能够在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之下,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方面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镇政府职能;职能转变[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1?相关概念解析1.1?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立足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结合乡村现代化发展需要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安排,是统领新时期乡村工作的总遵循和总方向,并写入党章。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内容,理清了乡村振兴的总方向和具体任务。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专门明确了到2020年和2022年两个时间点乡村振兴战略所要实现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则具体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要求和目标。即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其目的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就此而言,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单一维度的乡村建设,而是要达到乡村治理、乡村经济、乡村文化、乡村社会、乡村生态的整体发展,实现乡村多维度的提升,满足乡村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现实需求,转变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服务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和长远发展,转变的内容主要是自身所承担的职责、所发挥的功能和所起到的作用的一种调整和转变,包括对自身定位、管理权限、管理方式等的调整。为此,笔者认为政府职能转变是基于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政府职能提出履职新要求背景下,政府自身职责和功能的自我革新和发展。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也是政府自身功能的一种修正和重塑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转变过程中有一定的延时性,转变的目的在于更好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1.3?乡镇政府职能乡镇政府职能,顾名思义,即乡镇政府在行政过程中所应当承当的相应职责和应该发挥的作用。具体而言,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2009年中央编办出台的指导意见,本文认为乡镇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指其在组织和领导本行政区划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建设中所承担的发展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生态建设等职责。作为行政机关中最基层的政府组织,其职能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作为具体方针、政策的贯彻者、细化落实者和执行者,并通过基层具体实践完善和丰富顶层设计内涵;二是工作涉及点多面广,既要执行好上级下派的相关任务,同时又要做好服务乡村居民工作;工作内容囊括了基层经济、医疗、卫生、治安、文化、教育、环保等方方面面,事务繁琐;三是工作在基层,直接服务面向群众,对于乡村情况、村民的想法有比较深刻的了解。1.2?政府职能转变所谓职能,就其本义而言强调的是职责和功能。政府职能则指政府所应当承担的职责以及在行政过程中所具备的功能。政府职能转变则是强调政府在行政过程中承担的职责和发挥的功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发生转变。作为行政机关,政府职能转变是一个过程,转变的发生主要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转变的依据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政府职能提出的2?国外研究现状2.1?关于乡村振兴方面的研究GreeneMJ(1988)在乡村振兴、乡村发展、农业发展方面,侧重从主体角度切入进行分析,强调了政府的作用。KawateT(2005)的研究则是以日本农村建设发展为案例,重[收稿日期]2020-09-16[作者简介]郑霞(1986—),女,福建建瓯人,管理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213-
城乡建设与发展点研究阐述了推动农村的复兴和组织改革情况。Bai等(2014)从政府的目标出发,分析了实现中国的城镇化梦想过程中政策碰到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实行新的土地管理制度、把人放在政策的中心位置等举措,推动中国城镇化的实现。NonakaA,OnoH(2015)则是从经验总结的角度,分析了日本乡村振兴发展计划和实践经验。2.2?关于乡镇方面的研究美国学者施坚雅围绕“乡绅家庭”,提出了乡村对其所辖范围内进行控制的主要介质是乡绅家庭。华裔教授牛明石则从中国文化传统的角度出发,提出乡规乡约在乡村自治中的重要作用,古已有之。汉学家杜赞奇则是围绕“内卷化”这一概念,提出乡绅可能对行政机构履职、权威等方面存在的挑战问题。2.3?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职能的研究亚当·斯密从整个政府职能角度切入,提出政府应具备的三大职能:抵抗侵略、维护安全,制止侵害,保障人身安全,推动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ShirinMadon(2018)在对乡村基础设施收益进行研究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社区”所提供的服务能够促进乡村稳定,从而保障乡村有效治理,实现乡村和谐。盖伊·彼得斯则提出了“市场式政府”等四种模式,并围绕“政府的结构”等五个方面对四种模式进行分析阐述,突出乡镇政府职能履行偏向。登哈特和珍妮特夫妇(2004)则从新公共服务理论出发,强调了政府行政行为应围绕公民这一中心,进行行政服务工作。3?国内研究现状3.1?关于乡村振兴方面的研究罗海云,刘泽锋(2019)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理论逻辑与现实依据出发,提出了振兴农业产业等五个方面的乡村振兴战略内容,并提出了通过走乡村善治道路、走经验借鉴道路等六个方面举措,以此推进乡村战略实施。唐任伍(2018)从民族复兴必然性的角度,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同时也要通过农村体制机制变革、推进农业现代化、活化乡村精气神等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廖彩荣,陈美球(2017)在分析过程中,提出从顶层设计、制度供给、依靠主体、抓住关键、抓好落实等五个方面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张晓山(2017)从乡村产权制度、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以及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完善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3.2?关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存在问题方面的研究黄建红(2018)从纵向层级、横向层级和履职方式三个维度,分析了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选择性执行、官本位运作以及公司化作派等问题。何永珍(2018)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要求,指出当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存在职能划分不明确、领导干部服务理念落后、地方政治行政效能低下、职能考核不到位等问题。马君昭(2017)从新时期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现实依据出发,指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存在“任务型乡镇”的行政生态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乡镇政府权责不对等,实践中角色功能错位,乡镇干部推动职能转变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裴新伟(2018)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职能新定位,从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有欠缺、-214-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22期(总第498期)社会管理职能有越位、环境保护职能失位三个方面阐述了乡镇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职责同构、多元主体间职责范围的法律规定不明确、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唯GDP政绩观”。3.3?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路径方面的研究张春照(2019)从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的角度出发,指出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要以乡村振兴为价值导向,不断推进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具体而言,主要是围绕服务型乡镇政府价值体系建设、行动体系建设和制度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展开。朱飞荣(2019)从政府职能动态性角度切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镇政府职能运行偏离的情况,提出通过实际执行职能将职能重心归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实现职能关系重建,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职能方式转型的职能转变路径。裴新伟(2018)从乡镇政府职能运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的现状及背后的原因出发,提出了增强乡镇政府自主性、保障多元共治、增强乡镇政府科学规划的职能转变适配路径。张静,沙洋(2018)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从市场主导的角度,围绕乡村规划,产业发展服务,加大生态设施资金投入以及乡村文化等四方面提出基层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路径。4?研究评述综上所述,国内外一些学者就乡村发展、乡村振兴以及针对不同侧面所进行的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方面的研究,已经借助不同的分析理论,围绕不同的分析视角,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有一定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国内外关于乡村发展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方面的研究各有特点,各有侧重,对于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当前虽然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方面的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一定成果,但仍没有特别大的突破;同时,由于地域差异、时代差异,特别是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这方面的研究还应该加强,特别是立足于具体案例,围绕新时代乡镇政府职能定位,分析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一步阐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举措方面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参考文献][1]GreeneMJ.Agriculturediversificationinitiatives:Stategovernmentrolesinruralrevitalization[J].RuralEconomicAlternatives,1988.[2]KawateT.RuralrevitalizationandreformofruralorganizationsincontemporaryruralorganizationsincontemporaryruralJapan[J].JournalofRuralProblems,2005(04).[3]BaiXuemei,ShiPeijun,LiuYansui.RealizingChina"surbandream[J].Nature,2014(09).[4]NonakaA,OnoH.Revitalizationofruraleconomiesthoughtherestructuringtheself-sufficientrealm:Growthinsmall-scalerapeseedproductioninJapan[J].JapanAgriculturalResearchQuarterly,2015(04).[5]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ShirinMadon,MweleNtuliMalecela,KijakaziMashotol.Theroleofcommunityparticipationforsustainableintegratedneglectedtropicaldiseasesandwater,sanitationandhygieneinterventionprograms:ApilotprojectinTanzania[J].SocialScience&Medicine,2018.(下转P262)
科教论坛富的实盘操作经验,需要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可以两手准备:首先可以积极组织鼓励《证券投资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去证券公司挂职锻炼,积极学习互联网金融新产品、新交易流程和分析方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其次,可以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盘操作经验的证券投资公司工作人员专职或兼职,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3.2.2调整课内实践安排。前文提到《证券投资学》传统的教学安排是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这种模式将理论知识点与实践操作拆分,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时,接触的是抽象的理论概念,没办法将实际操作具体化。例如讲解证券市场开户和交易规则时,学生对于证券账户、资金账户、市价委托、限价委托等都很模糊,但如果结合实践操作,则很容易理解。故,可以调整课内实践的安排,将实践环节贯穿于整个理论数学中。在讲授结束什么是证券投资的引言部分后,直接进入股票交易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股票交易流程的同时,借助同花顺软件的模拟炒股功能或者仿真实训平台进行实操,完成开户等实践,尝试买卖一支股票。后续再根据教学内容的推进,学会基本面信息搜集分析,完成选股,根据技术分析确定合适的买入时机,由浅及深,穿插安排实践内容,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他们的分析操作能力。3.2.3积极开发课外配套实训。除了课内实践外,《证券投资学》实践必须具有连续性、重复性,所以还需要积极开发课外配套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可以在组织学生组建证券投资社团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证券投资类竞赛,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同时,加强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质性合作,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亲身参与证券投资的工作,将课程学习内容灵活运用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22期(总第498期)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参与度。课前教师可以在学堂在线自建或利用已有精品慕课视频作为学生预习的基础,利用雨课堂平台自己录制语音讲解PPT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课堂中利用雨课堂平台签到、弹幕、投稿和发布习题,了解学生实时学习情况,也可以发布案例讨论题,积极开展小组讨论和互评;课后可以在雨课堂平台发布每章配套习题,作为学生学习情况检测;同时,课后可以利用雨课堂和QQ群或微信群,和学生保持持续交流,完成课堂的延续。3.4?改革考核机制《证券投资学》课程的考核不仅要考察学生对于课程所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还需要考察学生证券投资的能力。所以,需要改革原先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的考核方法。介于本门课程实践的重要性,可以改革考核方法为:平时20%,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这两部分主要以雨课堂上课和作业评分为主);课内实践30%,包括实践项目完整性、实践效益(这两部分以同花顺软件和仿真实训平台表现为主,不仅仅由学生模拟投资收益决定,综合考虑学生不同投资工具的投资组合和买卖时机选择等方面的表现)和实践报告;期末50%,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平时课堂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提高学生参与模拟实践的热情,提高课程全方位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考文献][1]李先科,邓迎春,李重燕.财经类院校“证券投资学”课程改革反思——基于学生问卷调查的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王立新.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投资学》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01).[3]朱润蕾,李艳珍,赵梦洁.《证券投资学》课程应用型改革的思考[J].时代金融,2020(06).[4]张娥.实践教学在《证券投资学》教学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9(04).[5]牟从华.高校经管类专业证券投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知识经济,2018(12).3.3?优化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师应改变传统“PPT+板书”的课堂讲授模式,借助“雨课堂”、QQ群、微信群等,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将手机融入课堂教学中,开展“智慧教学”,提高学(上接P214)[7]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8]罗海云,刘泽锋.乡村振兴战略的形成逻辑与实施路径[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9]唐任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03).[10]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06).[11]张晓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J].人民论坛,2017(11).[12]黄建红.三维框架: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J].行政论坛,2018(03).[13]何永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化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路径探究[J].行政与法,2018(12).[14]马君昭.新时期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17(07).[14]裴新伟.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的审思[J].决策咨询,2018(05).[15]张春照.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基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角的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02).[16]朱飞荣.乡村振兴战略中基层政府职能转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06).[17]裴新伟.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的审思[J].决策咨询,2018(05).[18]张静,沙洋.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市场主导的基层政府职能转变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06).-26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有效策略的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学术史梳理及或综述
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最为重要的战略任务之一,其关注点之一就是农村教育的发展。而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则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将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历史梳理以及综述两方面,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历史梳理
国内关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从最初的农村教师在职培训到后来的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这段研究历程见证了农村教育专业发展的脉络。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国内学者对农村教育发展的研究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相继出现了重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如“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研究”和“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与新问题——农村教师就业问题的研究”等。
综述
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笔者考察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汇总总结了以下几点有效策略。
一、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
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因此,在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推进农村教师技术教育、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十分必要。
二、加强农村教师培训
农村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专业的培训。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于如何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建议,如使用多种手段开展学习活动、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提供具体的培训课程并且积极评估培训效果等。
三、整合农村教育资源
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可以有效的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整合的方式包括区域教育、校际合作和学科教育等。同时,要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来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有不少,上述三个方面都是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未来的实践中,必须贯彻落实这些策略以持续提升农村教育的水平。
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建设研究文献综述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人才建设问题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建设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人才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国内外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与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指通过优化资本、土地、货物、人才等要素配置及组织管理,激发农村资源潜力和创新创业活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人才是农村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1.国内外人才流动与发展趋势研究
针对国内外人才流动与发展趋势,相关研究认为要提升农村发展中的人才强度,需要吸收更多的人才进入农村地区,同时培养和发掘更多的本土人才。如《乡村人才流动与发展趋势的研究》指出,加强农村创业创新人才的引才和留才工作,使得农村地区能够更好地利用并集聚人才资源,促进农村发展。
2.乡村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政策制定者和学者逐渐关注乡村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相关研究认为,乡村人才需要跨专业、跨行业、跨学科的培养,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如《乡村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研究》指出,应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工艺等专业培训,培养多元化、社会化、个性化的乡村人才。
3.乡村人才流失与挽留研究
乡村人才流失一直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挽留乡村人才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建设的重要研究方向。如《乡村人才流失与挽留研究》指出,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同时加大对乡村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以更好地留住乡村人才,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当前,随着新时代下农村发展战略的实施,乡村人才政策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协助乡村政府或相关组织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在宏观层面上解决乡村人才问题,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建设研究的重要方向。如《新时代下乡村人才政策问题研究》指出,应通过完善农村人才评价机制、加强对农村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调整农村人才工资福利待遇、健全农村人才服务网络等方式,促进乡村人才的发展壮大。
三、结论
通过综述国内外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建设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建设问题已经引起广泛重视,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乡村人才的培养、引进、流动和挽留等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因此,政府和相关方面应针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人才建设问题,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乡村振兴国内外综述 振兴 综述 乡村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